首页 理论教育 荆楚文化走进一带一路

荆楚文化走进一带一路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能担负此重任者,无疑是善征战者、善迁徙者。相比之下,楚的大迁徙路径则令人叹为观止,从河南北部、中部一带开始,向西画了一个大圆圈后缓缓返回,迁徙范围、里程远超秦、齐。季连部落自居楚丘起,始称荆楚部族,楚人从楚丘迁至丹阳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行走天下,圈圈点点,楚人用上千年的时光缓缓地画了一个圈,将整个中原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都几乎囊括其中,以椭圆形的路径戏剧性地荣归故里。

荆楚文化走进一带一路

战国时期历史的趋势渐渐清晰,诸国争雄,一统中原。而能担负此重任者,无疑是善征战者、善迁徙者。战国时期最显赫的国家楚、秦、齐,都不是土著民族,均由异地迁徙而来。秦从东方来,齐自西方去,凌波微步,互换位置,秦、齐的迁徙路径基本都是直线,清晰可辨。相比之下,楚的大迁徙路径则令人叹为观止,从河南北部、中部一带开始,向西画了一个大圆圈后缓缓返回,迁徙范围、里程远超秦、齐。不管是在早期的黄淮海平原,还是后来的荆楚,楚人一直处于中原和蛮夷之间的文化交错带,时刻面对着强势共同体的挤压,只好以其灵活机动性、高度现实主义,不断地腾挪躲闪,因而反能因祸得福,找准历史的脉络,打通大一统所必备的“一带一路”,奠定帝国的地理版图和文化基础。古代社会中,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交错带人群往往是帝国的开创者,这也是交错带的楚人能担此大任的原因。

楚人的迁徙绝对是中国历史最令人震撼的宏大叙事之一,它比迁徙线路简单的《出埃及记》神奇得多,讲的是楚族历经艰难的迁徙后,从今河南北部、中部一带向西迁徙到了秦巴山地,在一位老人(鬻熊)的带领下,终于在中国的南海边立足。(《左传·僖公四年》,这年春天,齐桓公攻打楚国楚王遂派使臣给齐国大夫管仲带话: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远古民族的远征气势浩大,悲壮雄阔。如果说最初(旧石器时代)的迁徙是跟随大型动物的迁徙而无意识地游荡的话,那么早期农耕经济的迁徙则更多和环境压力有关。芈姓季连部落恰好处于夏、商两个强大部族之间,势力强大的大邑商不断进逼着人口众多但是实力分散的季连部落,季连部落在部族冲突的旋涡中,只好不断地向商朝势力薄弱的地方逐渐迁徙。季连部落自居楚丘起,始称荆楚部族,楚人从楚丘迁至丹阳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据考证,楚人最早居于北楚丘(今滑县东),后迁至南楚丘(今山东曹县),其后向西南迁至熊(今河南新郑),接着是向南迁至熊山,继而迁至荆山(今河南禹县西北五十里),此后西迁至覆釜山(今河南灵宝市西南三十五里),又迁至北条荆山(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约在商末,楚人部族又由渭水以北的荆山,南渡渭水,经今西安市,再沿着灞水支流的荆溪河谷向东南迁,在今陕西商县楚山和楚水之间立国建都,后又迁至今河南淅川

楚人多迁,当季连部落改名为楚时似乎预定了流浪的命运。“楚”,“出”也,意味着被异族欺凌和放逐,就像在埃及被法老奴役的犹太人。但是比《出埃及记》更为神奇的是,楚国千辛万苦来到南海后,并未如当时该地区的老大,后来被楚、秦、巴联手所灭的庸国一样,故步自封,而是苦心经营,锐意进取,北上、东进、南下寻找突破口,在北上、东进拉锯的情况下,避实击虚,南下发力,相继吞并了吴、越。行走天下,圈圈点点,楚人用上千年的时光缓缓地画了一个圈,将整个中原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都几乎囊括其中,以椭圆形的路径戏剧性地荣归故里。(www.xing528.com)

这还不是楚人迁徙的终点。秦失其鹿,天下大乱后,楚人揭竿而起,进入关中,在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一批批楚人的进击下,终于完成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历史预言。楚人定都关中,只有平民出身的刘邦可以放下这个面子,以“三户”(屈、景、昭)为代表的楚国贵族由于历史眼光的局限,充其量只能和项羽相当。

白登之围”后,汉民族和草原民族之间的大征战成为了历史的主体,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异军突起,他们的长线条攻击如乒乓球的直板打法一样赏心悦目,吸引了汉民族与其对攻,于是汉民族内部横向移动的迁徙、交流、征战,就退居其次了。一横一纵的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使得中国历史表格的外框线条越来越粗,隐去了帝国内部人群的大规模迁徙轨迹,直到中国历史的惰性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打破为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