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婚姻保鲜技巧:融老苦难磨砺新孩子

婚姻保鲜技巧:融老苦难磨砺新孩子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也是所谓的“苦难教育”的弊端所在。每个时代的人都是体尝着各自时代的苦难,实在没必要用自己时代的苦难去磨砺别人。虽然有不少人是吃了苦才健康成长的,但难道不是有更多的人——十倍百倍地吃尽了苦头,而没有“成长”起来吗?如果错误地实施“苦难教育”,其结局不是给下一代人增加了双重的——大人们的和孩子自己的苦难,便是给他们的游戏添加了一出喜剧。

婚姻保鲜技巧:融老苦难磨砺新孩子

教育孩子健康成长,历来是皇帝百姓名人凡人生命篇章的“头版头条”,这些孜孜以求的祖宗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那些未来人身上,为让那些“未来人”出息成人,他们怎么牺牲也从无所惜。这样前仆后继,希望和寄托永远延续,人类才得以进步发展。也许是“物以稀为贵”之缘故吧,现在的“四二一”型的“三代人”家庭,呵护出一批娇生惯养的“小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骄奢生活。让有识之土担忧他们将来会失去赖以生存的“江山”。于是有人犯颜“进谏”,若要江山不变色,就应该让“小皇帝”们吃一点苦。不过,叫这些金枝玉叶吃苦总有点心痛,所以进谏的人极有分寸的提出“适当地吃点苦”之说。

这意思实质还是从传统的宝库里拣出来的。我们教育孩子最“成熟”的经验有两条:一条是“听话”,二条便是“吃苦”。这“吃苦”两字名堂极多,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管是谁,都能说几条,可算是最普及的“教育经”,好像凡是吃了苦的孩子都能够健康的成长。

其实,这关于苦难的观念,是生活中的一大误解。大人们总喜欢跨过历史告诉他们的孩子,说他们那个时代是苦难的。这是个疏忽,其实每一代人都会有各自的苦难,只不过不同时代的苦难各不相同罢了。

上一代人认为拾煤渣、吃窝头、穿补丁衣服是一种苦难,而能够进学堂,挑灯夜学是幸福的;而下一代人却觉得,如果能不被考试所累,不被分数所纠缠,他们宁愿去拾煤渣、吃窝头、穿补丁衣服。有个学生曾道出过肺腑之言:“这学习也太累了,我宁愿到山上去当拣矿石的工人。”这说明苦难有它的时代性,在这个时代是苦难的东西,到了下一个时代却变成了游戏。张洁在《挖荠菜》文中说,她本想领着孩子到野外去挖荠菜体验她小时候贫困饥饿的境况,然而事实却令她大失所望,无垠的天地成了孩子追逐嬉戏的天堂,大人们费尽心机搞的忆苦思甜活动,反而使孩子在窝窝头和碴子粥中大尝了乐趣。在孩子眼里,窝窝头和玉米面是新鲜而刺激的。

这也是所谓的“苦难教育”的弊端所在。大人们总觉得小孩子生在蜜罐里,没有什么苦楚,因而强迫他们体尝自己儿时的苦难,但在孩子心里,一顿两顿的倒觉不出有什么苦难。这正如,假如小孩子们能强迫大人们体尝学习的重压,而大人们也不会从三天两日里尝到苦头一样。重温童年,弥补学识的不足,对于大人恰是一个美梦。

可见,上个时代的苦难,放在下个时代不一定是不幸;下个时代的幸福放在上个时代,也不一定意味着好运。每个时代的人都是体尝着各自时代的苦难,实在没必要用自己时代的苦难去磨砺别人。

再说了,若是能吃苦的孩子就能健康地成长,那么自古以来,有足够苦头可吃的孩子要比吃不着苦的孩子多出多少倍,那么事实上,到底是有出息的孩子多,还是没出息的孩子多?虽然有不少人是吃了苦才健康成长的,但难道不是有更多的人——十倍百倍地吃尽了苦头,而没有“成长”起来吗?(www.xing528.com)

现实中,也是有许多父母不愿让“小皇帝”吃苦的。“小皇帝”们也总有以父母的权势或钱财为后台的,有了这样的后台,娇生惯养而出息成人者也不少。

由此看来,经验并不在“吃苦”,应在“吃苦”以外去寻找。

吃苦谁也不愿意。然而仍有许多含辛茹苦孜孜不倦奋斗者,这是为什么?决不是想在吃苦中成长,他们是有所追求的。为了追求预期的目的,他们竭尽全力。在旁人看来是吃苦,而他们却不以为然,反而觉得是一种乐趣。

所以,应首先教会孩子追求,有了追求,有了理想,他们才会克服追求过程中的艰难险阻。那种苦是一种压力,是一种自尊,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乐趣,那才是真正的苦难体验,只有这种苦难才能使他们受到教育、受到锻炼,并成为获取成功的台阶

大人们所对孩子实施的“苦难教育”,其实是由大人们做导演,孩子们做演员的一出“闹剧”,演员所演的故事不是演员自己的,所以不会演戏者也很难入心人里地进入角色。如果错误地实施“苦难教育”,其结局不是给下一代人增加了双重的——大人们的和孩子自己的苦难,便是给他们的游戏添加了一出喜剧。教会孩子追求,在追求的苦难中,适时地给予鼓励,坚定其信心,应该更有滋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