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以前,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由哲学家提出的种种猜测,科学家似乎对这个议题无动于衷。这是由科学研究的实证性特点决定的。当时所搜集到的材料还不足以让科学家对这个议题产生兴趣。
到了18世纪后半期,西方世界兴起了一个系统的探险热潮。这些探险工作多有科学家参与其中。这些探险活动发现了许多已经绝迹的哺乳动物化石。地质学家也意识到,地质岩层是有规律地相继出现的。如此,探究地球的历史,特别是探究地球上出现生物以后的历史,激起了科学家的浓厚兴趣。
一些科学家因此而接受了有关生物进化的思想。比如,博物学家、达尔文的祖父就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动物的变形,如由蝌蚪到蛙的变化……人工造成的改变,如人工培育的马、狗、羊的新品种……气候与季节条件造成的改变……一切温血动物结构的基本一致……使我们不能不断定它们都是从一种同样的生命纤维产生出来的。”
在进化论上,第一个取得显著进步的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他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1809年,拉马克出版了《动物哲学》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理论。他的理论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用进废退。
在拉马克看来,动物的结构和器官处于一个进化的过程,其进化的原则就是用进废退。也就是说,所有动物都具有一种向更高级(即结构更复杂)生命进化的内驱动力,而其进化的方式就是用进废退。如果动物的某种结构和某个器官于该动物是有用的,那么在该动物的遗传过程中,它就会不断被强化和发展;相反,如果动物的某种结构和某个器官于该动物是没有用的,那么在该动物的遗传过程中,它就会慢慢退化以至于消失。(www.xing528.com)
比如,长颈鹿的脖子原来并没有这么长,但是,为了吃到树上更高的叶子,长颈鹿的脖子就逐渐进化,变得越来越长;人的尾巴于人实在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在遗传过程中,人的尾巴就慢慢不见了,仅留下一个尾椎。
拉马克甚至猜测人和猿具有共同的起源。他认为,如果仅仅从身体结构上来考虑,那么人属于哺乳动物一科。他推测,某种猿类为了让自己看得更远,慢慢地向着一种直立的姿势进化,这种新的姿势就引发了猿类体形结构上的改变,加上一些行为上的改变,最终促成猿类变成人类。
拉马克阐述的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进化理论为达尔文的工作提供了相当的理论基础,在科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但是,他的进化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认为动物通过用进废退所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从而实现动物物种的进化。比如,一个围棋高手就可能把他高超的围棋技能通过遗传的方式传递给他的儿女。
拉马克的这一观点引起了生物学家的质疑。比如,德国科学家魏斯曼特意将雌雄老鼠的尾巴都切断,让其互相交配来产生子代,再将这些子代互相交配产生下一代。他一共重复做了21代,但每一代的老鼠都是有尾巴的。魏斯曼试图以此为证来否定拉马克的理论。当然,严格说来,魏斯曼的这个实验是有缺陷的,无法构成证伪力。因为,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针对的是“有用的”性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