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关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较少,相关学者大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具体化延伸来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概念界定。综观相关文献可知,目前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尚未统一,但在定义上,其地理位置为“沿海地区”,内容形式“涉海”等已达成共识。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目前关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较少,相关学者大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具体化延伸来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概念界定。苏勇军(2008)提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沿海各地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分为海洋文学艺术作品、海洋民间习俗、海洋节庆活动、海洋传统技艺、海洋信仰五类。贾全聚(2013)在其硕士论文中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引申,提出海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沿海居民世代相承的、与沿海地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等[89]。华海坤(2015)认为是沿海居民在长期的涉海行为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具有海洋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包括文学艺术作品、民间习俗、海洋节庆活动、民间传统技艺、海洋信仰等[90]

综观相关文献可知,目前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尚未统一,但在定义上,其地理位置为“沿海地区”,内容形式“涉海”等已达成共识。此种定义的核心是基于地理区位,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不能排除沿海居民族群迁徙至内陆地区而仍保有海洋文化记忆的特殊情况;也无法涵盖众多主要服务于海洋生产生活或主要取材于海洋的文化形式。本课题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直接产生于或主要服务于海洋生产生活的,或主要取材于海洋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被世代传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由于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内容主要是关于海洋文化方面的故事传说,如美人鱼传说;关于海产品方面的手工技艺如贝雕、鱼雕等;关于海洋生产方面、以娱乐为主的表演和耍杂技,如捉贝竞赛、顶竿、上刀山下火海等;以及涉及祭祀、庆祝等活动的传统节庆如三婆信仰、京族哈节等。因此,本课题在借鉴前人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类型划分方式,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的分类标准,并根据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特征,将其分为民间文学、传统表演与游艺、传统工艺与技能、民间信俗四大类型。(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