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卫生监测:重要信息来源,助力预防控制

公共卫生监测:重要信息来源,助力预防控制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共卫生监测是公共卫生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疾病监测和与健康相关问题的监测。公共卫生监测是制订、实施和评价疾病及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重要信息来源。公共卫生监测还有助于确定高危人群。在全球消灭天花过程中,公共卫生监测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卫生部每月公布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公共卫生监测:重要信息来源,助力预防控制

公共卫生监测是公共卫生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疾病监测和与健康相关问题的监测。通过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发现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问题,及时将监测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人员,为制订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比较某项干预措施前后的监测资料,评价该措施的实际效果。最初的监测活动主要是对疾病的发生和死亡进行监测,随着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监测内容不断扩大,由原来主要针对传染病的监测扩大到了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行为危险因素、出生缺陷、环境和职业危害、药物不良反应、营养和食品安全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等公共卫生的各个方面,故称为公共卫生监测。

(一)公共卫生监测的概念

公共卫生监测是连续地、系统地收集疾病或其他卫生事件的资料,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所有应该知道的人(如决策者、卫生部门工作者和公众等),并且利用其监测信息的过程。公共卫生监测是制订、实施和评价疾病及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重要信息来源。

公共卫生监测具有三个要素:

(1)连续地、系统地收集疾病或其他卫生事件资料,发现其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

(2)对原始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解释,将其转化成有价值的信息。

(3)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所有应该知道的人,利用这些信息来制订或者调整防治策略和措施。

(二)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

1.确定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掌握其分布和趋势 公共卫生监测通过系统、连续地收集疾病或者其他卫生事件的资料,可以确定当前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了解疾病或者其他卫生事件的分布和流行趋势。例如,我国艾滋病哨点监测资料显示,吸毒人群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从1996年的1.95%上升到2004年的6.48%;暗娼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从1996年的0.02%上升到2004年的0.93%;高流行地区孕产妇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从1997年的0上升到2004年的0.26%,个别地区的孕产妇、婚检者及临床监测人群中达到或超过1%。公共卫生监测还有助于确定高危人群。

2.查明原因,采取干预措施 有时监测数据不能提供足够的资料来证实流行病学假设,但它为研究者提供了进行深入研究的线索和研究对象。1979年,监测资料显示美国妇女中出现了中毒休克综合征(TSS)流行,病例主要集中在月经期的妇女。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卫生棉条,尤其是某品牌的卫生棉条与妇女中毒休克综合征有关。当这个品牌的卫生棉条撤市之后,中毒休克综合征流行中止。

3.评价干预措施效果 监测能够提供疾病和其他卫生事件的动态趋势,通过比较采取干预措施前后的情况,可以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例如,美国于1963年开始接种麻疹疫苗,接种后,监测数据显示麻疹报告病例数明显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这说明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有效措施。

4.预测疾病流行 观察疾病发病率的趋势,结合高危人群的其他信息,可以预测疾病流行趋势,为合理分配卫生资源,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疾病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5.制订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 通过监测可以了解疾病(健康)发生的规律,为制订疾病预防及健康促进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在全球消灭天花过程中,公共卫生监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

根据监测范围可将公共卫生监测分为疾病监测和与健康相关问题的监测。

1.疾病监测 包括传染病监测和非传染病监测。

(1)传染病监测:公共卫生监测起源于传染病监测。传染病是各国法定报告的一类疾病,传染病监测是疾病防制的常规工作之一。WHO规定的国际监测传染病为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痢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5种。我国根据国情增加了登革热,共规定有6种国际监测传染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我国规定报告的传染病有39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

(2)非传染病监测: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职业病糖尿病、伤害、出生缺陷等多种疾病。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开展了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出生缺陷、伤害等非传染病的监测。

2.健康相关问题的监测 随着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综合作用。由此,监测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涵盖了与健康相关问题,包括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出生缺陷监测、环境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营养和食品安全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计划生育监测等。(www.xing528.com)

(四)公共卫生监测的程序

1.建立监测组织和监测系统 开展监测工作必须首先建立监测组织和在此组织(机构)管理下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操作系统,即监测系统。监测组织是专门的机构,它具备相应的行政职能、技术条件和运作经费。WHO除了在总部设有负责全球监测的部门外,还在世界各地设置了专门机构,如虫媒病毒中心、流行性感冒中心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CDC)是负责管理全国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机构。

2.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过程 公共卫生监测包括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和解释、信息反馈和信息利用四个基本过程。

(1)资料收集:首先要根据监测目的确定监测对象和收集资料的内容,明确监测事件的定义。

(2)资料分析:对监测的原始资料进行正确的分析解释,提炼成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分析步骤包括:①资料核实,对原始资料进行认真仔细的核查,了解资料来源和资料收集方法,剔除错误资料或无法补救的不完整的资料,保证资料的真实性;②资料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把经过核实整理的原始数据转化成有关的指标;③解释这些指标的意义和内涵。

(3)信息反馈:监测系统应把资料分析结果和解释及时反馈给应该了解此信息的人或部门。信息反馈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纵向包括向上反馈给卫生行政部门及其领导,向下反馈给各级监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横向包括反馈给有关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专家、社区及其居民。《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3年)规定国家要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

监测信息可以定期发放。例如WHO的《疫情周报》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发病和死亡周报》。我国卫生部每月公布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监测信息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反馈信息,实现了对疾病或其他卫生事件的快速分析和反馈,加快应对速度,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或其他卫生事件提供信息保障。

(4)监测资料的利用:充分利用监测资料是公共卫生监测的最终目的。利用监测资料可以描述疾病及卫生事件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流行预测;如果同时有危险因素监测资料,可以进行流行病学生态分析;监测资料能够确定高危人群,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制订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五)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

为了提高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质量,完善公共卫生监测体系,需要对公共卫生监测系统进行评价。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可以通过以下七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

1.敏感性 是指监测系统识别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占实际病例的比例和监测系统判断疾病或其他卫生事件暴发或流行的能力两个方面。

2.及时性 是指监测系统从发现公共卫生问题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的时间。它反映了监测系统的信息反馈速度。

3.代表性 是指监测系统发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目标人群的实际情况。缺乏代表性的监测资料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和卫生资源的浪费。

4.阳性预测值 是指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中真正的病例所占的比例。

5.简便性 是指监测系统的收集资料、监测方法和运作简便易行。

6.灵活性 是指监测系统能针对新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及时的改变或调整。

7.可接受性 是指监测系统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对监测工作的参与意愿。反映在工作人员能否提供有效的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