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优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优化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实际,组织开展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是以监测为基础,以数据库为条件,采取综合评估手段,建立信息交换和发布机制,及时发现事件的苗头,发布预警,快速作出反应,达到控制事件蔓延的目的。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优化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发生时间、范围、强度等不可完全预测,而且事件一旦发生,发展演变迅速,不仅对人们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还会给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工作,对掌握已知疾病流行状况、发现新的疾病、明确未知疾病的病因、帮助政府决策和针对性地对公众进行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及时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 监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是指持续、系统地收集、汇总、分析和解释资料,并将结果反馈给需要的人,进而指导公共卫生实践的活动。监测应贯穿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预警是监测的目的之一,只有科学、有效地对“苗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监测,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预报及制定应急与控制措施提供信息保障及科学依据,才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或不致造成更大的危机,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害程度。

1.报告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报告网络体系,包括法定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疾病与症状监测网络、实验室监测网络、出入境口岸卫生检疫监测网络以及全国统一的举报电话等。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2. 日常监测工作   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和出入境检疫机构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专业分工,负责组织开展责任范围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工作。监测内容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监测;常规传染病疫情监测;相关症状监测;基本公共卫生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实际,组织开展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方法

(1) 常规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等法律法规及工作方案,开展日常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报告。

(2) 现场或专题调查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或上级有关单位现场或专题调查方案要求,潜在突发事件或已发生的突发事件,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检验资料等,并汇总上报,通过分析、解释这些资料,对事件的性质、强度、发展趋势做出判断,确定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自然、行为等可能因素等,并依此采取干预措施,评价措施效果;如通过病例对照专题研究,可以考察可能的危险因素是否与突发事件存在联系以及联系的程度。

(3) 基本公共卫生信息收集根据国家有关统计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收集辖区内食品、职业、放射、环境卫生等有关信息,以及卫生资源与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分布的信息。

4. 加强监督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二) 预警

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是及早发现突发事件发生的先兆,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是以监测为基础,以数据库为条件,采取综合评估手段,建立信息交换和发布机制,及时发现事件的苗头,发布预警,快速作出反应,达到控制事件蔓延的目的。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提供的监测信息,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分析其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作出相应级别的预警,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级别的预警。及早控制事态发展,提高应对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能力。

(三) 报告

国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

1. 报告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遵循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分级分类的原则。

2. 报告时限和程序

(1)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信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2)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若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3.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检验检疫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教育机构等有关单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

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人。

4. 报告内容

(1) 事件信息: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2)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①初次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信方式等。

②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③结案报告: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判定性质,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调查情况。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建议。

国务院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本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建议和实际工作需要,决定是否成立国家或地方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和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上级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协调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一) 应急反应的启动

突发事件发生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按照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建议,国务院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建议和需要决定是否成立应急指挥部;各级人民政府按照上级人民政府或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组织协调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启动全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由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并向国务院报告。

(二) 应急反应的过程及应对

1. 指挥与组织     应急预案启动后,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领导、指挥辖区内应急处理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突发事件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有关的控制措施。医疗卫生机构、监测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应当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相互配合、协作,集中力量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2. 现场救援与救治   应急指挥部在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快速反应机制,根据需要调集本行政区域内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医疗设施、药品、器材等相关设施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组织卫生救治队伍和相关人员到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对事件影响人群采取医疗卫生救援、患者隔离、人员疏散等措施。

3. 调查与控制    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做好现场宣传教育、采样与检测、消毒与杀虫、流行病学分析及事件评估等工作,划定控制区域,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实施交通卫生检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极易出现群众心理恐慌,因此要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开展心理咨询和指导,维护社会稳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遵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预警和反应级别,以有效控制事件,减少危害和影响。

(三) 应急反应的终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国务院或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

特别重大以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下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请求,及时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进行分析论证,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四) 后期评估及处理(www.xing528.com)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患者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联合表彰;民政部门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为烈士。

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参加应急处理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合理的补助标准,给予补助。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个人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给予补偿。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发布与通告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规定,国家建立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的信息。国家卫生部门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发布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并在本行政区域内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及发生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及时、准确地发布辖区内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各地要按照不同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的要求,遵循及时主动、准确把握、实事求是、注重效果的原则,开展信息发布工作。在公布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注意宣传党和政府及各部门所采取的预防控制传染病疫情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关措施,并及时、准确地宣传有关科普知识

发布的内容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原因、发生地及影响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病人员、伤亡人员及涉及的人员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和控制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的解除等。

 小      结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突发性、普遍性、非常规性。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级:特别重大事件(Ⅰ级)、重大事件(Ⅱ级)、较大事件(Ⅲ级)、一般事件(Ⅳ级)。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报告。

 思   考    题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哪些特点?

2.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如何处置?

 自   测     题

一、A1型题(单项选择题)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包括()。

A.重大食物中毒     B.重大职业中毒     C.重大传染病疫情

D.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E.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2. 不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是()。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慢性肺部疾病

D.社会安全事件        E.环境污染事件

3. 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向所在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A.1小时内          B.2小时内           C.6小时内        D.12小时内        E.24小时内

4. ()负责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D.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

E.国务院应急办公室

5. 以下不属于特别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是()。

A.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B.发现烈性病菌株、毒株等丢失事件

C.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并有扩散趋势

D.发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E.大范围发生的流感

6.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的原则,切实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A.属地化管理        B.分级响应         C.应急处理      D.信息监测         E.信息报告

7.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过程报告包括()。

A.初次报告             B.进程报告     C.结案报告        D.以上都是

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过程是()。

A.发现—报告—核实—应急反应—调查分析—控制—调查报告

B.发现—报告—应急反应—调查分析—控制—调查报告

C.发现—报告—核实—调查分析—控制—调查报告

D.发现—报告—应急反应—调查报告—核实—控制

E.发现—报告—应急反应—控制—调查报告

                                                                                                                                                                                                          (高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