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末瘟疫揭晓:鼠疫成元凶

明末瘟疫揭晓:鼠疫成元凶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中医认为“羊毛瘟”的病因是“凉气”。这些因素都无法让人们探究出明末瘟疫的真面目,也无从得知病源是什么。“西瓜瘟”除吐血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症状。而在某些记载中,“羊毛瘟”也有股间结核的病状。嘉庆九年秋冬之际,昆明暴发“羊毛瘟”,疫情严重。至此,明末瘟疫的真面目终于揭晓——对社会造成巨大动荡和严重破坏的元凶,正是鼠疫。

明末瘟疫揭晓:鼠疫成元凶

对明末流行的种种瘟疫,传统中医积极地寻求医治方法,他们多基于“气”的理论,对瘟疫进行分析。比如中医认为“羊毛瘟”的病因是“凉气”。清代咸丰年间,昆明地区出现“羊毛瘟”疫情,清人许起观察病情后,查阅医书典籍,认为病因是“天气郁勃,潮湿酷热,夜不能睡,将曙,露体承凉风中,有丝乘虚而入者也”[17]

中医根据“气”的理论对明末流行的瘟疫进行病理分析,与现代病理学分析相差甚远,使今人无法准确判定这些瘟疫属于哪些疾病。而且瘟疫病情的严重,“惟疙瘩瘟之阖门暴发、暴死”,也令当时的中医无法对其进行分析解释,“不敢妄加名目也”,[18]“瓜瓤瘟、疙瘩瘟,缓者朝发夕死,急者顷刻而亡,此又诸疫之最重者,幸而几百年来罕有之证,不可以常疫并论也”[19]。史料中对于病死率的记载多是“十室九空”“死者枕藉”“阖门俱灭”“十无一二”等词语,这些形容表述模糊,不乏夸大之嫌;考虑到明末瘟疫正值明清易代,战乱频发,兵燹遍布,诸多的人口死亡可能并非由于瘟疫,但也包含在疫情肆虐下的“十室九空”中。记载明末瘟疫的方志、笔记等史料,大都是入清以后,甚至是在康熙、乾隆年间完成,距离瘟疫发生的时代,已经过去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对明末疫情的叙述,难免发生偏差;而时人对瘟疫的恐惧心态,也加重了文献史籍中对瘟疫影响的描述。

这些因素都无法让人们探究出明末瘟疫的真面目,也无从得知病源是什么。不过,文献中对于瘟疫的病症、暴发和流行时间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这给了现代医学家、疾病史专家提供了重要线索。

吴有性在《瘟疫论》中记载了“疙瘩瘟”的症状之一,就是“瘿痎”;而暴发于潞安的瘟疫也出现了患者腋下、股间有“核”的症状。近代医学家根据这一病情,对此类疾病进行了定性。清末民初的医学家余伯陶总结认为,“盖疫毒恶血,凝结成核,核痛甚剧。审是,则鼠疫之必夹核,核瘟之必夹瘀,益明矣”,“有核”和疫区有无死鼠,这二者是诊断瘟疫是否是鼠疫的关键情况,所谓“有鼠无鼠,有核无核,界限分明”。[20]而以现代医学标准来看,腺鼠疫会导致患者淋巴结肿痛而结核,这与文献记载的“生核”症状极为相似。中国卫生防疫、检疫事业的创始人伍连德博士认为,潞安瘟疫的“患者项部和腋下长有硬血块,而且还记载患者会突然吐血死亡。就我所知,这是目前有关中国肺鼠疫的最古老的记载”[21]。(www.xing528.com)

西瓜瘟”除吐血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症状。在崇祯十七年(1644)北京的“西瓜瘟”疫情中,判断患者病情严重与否的方法是“看膝弯后有筋肿起”,“紫色无救”,而“红色速刺,出血可无患,以此救活多人,病亦渐息”,当时的中医将此解释为“血出则疫毒外泄,故得生也”。[22]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膝弯后有筋肿起”且呈红色或紫色,明显是股间结核的症状,属于典型的黑死病症状。

而在某些记载中,“羊毛瘟”也有股间结核的病状。[23]虽然在明末的记载中,有助于判断“羊毛瘟”的史料较少,但是清代的记述给出了明确的内容。嘉庆九年(1804)秋冬之际,昆明暴发“羊毛瘟”,疫情严重。时有传闻,点天灯可以祈禳去疫,一时间昆明城上下“树竿悬灯,火光烛天,限满一百八日始罢,计清油之费,万金不敷”。而在这场瘟疫中,有一个重要的现象被记载下来:“鼠先人死,病人皮肤中生羊毛,蔬果亦生之,俗名羊子,即吴梅村《绥寇纪略》所谓‘羊毛瘟’也。”[24]当时也有诗云:“羊毛着物能生死,鼠鬼随人有后先。”[25]出现大量死鼠的现象,让许多现代学者认为“羊毛瘟”也是某种鼠疫。

至此,明末瘟疫的真面目终于揭晓——对社会造成巨大动荡和严重破坏的元凶,正是鼠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