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省创新政策研究产出

江西省创新政策研究产出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但是从现在起,必须从源头抓起,重市场意识,打击虚假科技成果,提升可转化的科技成果的数量。在科研项目指南的确定和立项评审中,让相关领域有代表性的企业负责人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可以减少“学术思维”主导带来的立项误区。最终实现科研机构从事的应用型研究,真正有价值,实现其价值,真正以市场为导向,降低虚假科研成果。

江西省创新政策研究产出

显然,可转化的、有价值的科技成果不足,是江西省内科技人员“双创”推进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但是从现在起,必须从源头抓起,重市场意识,打击虚假科技成果,提升可转化的科技成果的数量。

针对目前许多应用型科研项目的立项体系,表面上是公平、公正的,但因为“裁判权”主要掌握在“专家”手中,专家可能在学术上是权威,但存在在市场应用的判断上未必很准确的症结。未来要将科研立项的主导思维一步步扭转,将“学术思维”“专家思维”主导的立项,更多的引入“市场思维”的立项,同时还建议给予一些高科技企业的技术负责人部分权限,来共同核准科技项目的立项。

毕竟某一个应用技术项目应不应该立项、立项时机是否恰当、应该投入多少经费,如何监督执行,企业往往比专家更清楚这些问题。在科研项目指南的确定和立项评审中,让相关领域有代表性的企业负责人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可以减少“学术思维”主导带来的立项误区。

还有,即使是应用研究,也要辩证看待。比如调研中发现的,因为近年来科研投入快速增长,“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的倾向,使应用研究的“皇粮”增长过快,反而不利于调动科研机构“眼光向下”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实验室拿到项目、完成科研、成果鉴定、写完论文之后,考虑的重点往往是开始下一轮项目、课题的申报。随着国家科研经费的增长,有充足的项目可以申报成功,实验室就缺少把技术转移出去、面向市场谋求科研经费的压力和动力。因为这个原因,许多高校和事业单位往往组织“很强的班子”跑部门、争项目,但对外技术转移工作却十分薄弱。相反,一些企业倒成了自身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导,例如在我国通信行业,华为、中兴、大唐电信公司参与、甚至主导了很多科研项目,使这些项目较快地进行了市场化应用。结果“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的倾向,不但没有提升有转化价值的应用研究,反倒拔掉了基础研究这一基石,有点得不偿失的意味。(www.xing528.com)

因此政策既要解决科研人员的“眼高手低”的问题,也要以一定的标准束缚科研人员,以避免应用类研究项目束之高阁。避免科研立项结项容易陷入传统误区:只要发顶级论文,搞出了最前沿的研究,就可以成功结项。相应地,科技成果的拥有者的转化积极性自然能提高。毕竟说到底,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问题,而事关选择,总会考量种种现实因素。如果应用研究的科研项目的结项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挂钩,那么课题组的结项成果自然不能弄虚作假,也自然会紧跟市场步伐,届时课题组自然会和企业、市场紧密合作。

毕竟没有市场前景的技术研究,企业一般是不会做的,如果让更多的研究机构“为企业打工”,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进而部分推进应用型科研院所向企业转制,从“找部长”到“找市场”,实现科研与市场的对接。最终实现科研机构从事的应用型研究,真正有价值,实现其价值,真正以市场为导向,降低虚假科研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