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成长:摆脱攀比心理,自奋与世界和合

孩子成长:摆脱攀比心理,自奋与世界和合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贫富二八现象凸显,孩子的攀比现象日趋明显。有的孩子生活在较富有的家庭,往往感到自己独享优势,甚至出现幸福麻木,自恃现象。无论自恃抑或自卑心理对孩子的成长都不好,都是孩子失去自我的一种表现,需要成人正确引领。否则,孩子只会处心索取,依附周遭;忽略自奋其食,信奉先天。只有自强不息、不亢不卑的人,才能成为生命的主人。在大千世界里每个人的福祸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唯有自奋才会正道直行、向美而生。

孩子成长:摆脱攀比心理,自奋与世界和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每个人的综合资本不断丰富。同时,贫富二八现象凸显,孩子的攀比现象日趋明显。主要原因是,人与人成长的环境和起点不同,导致每个孩子生活背景存在差异。有的孩子生活在较富有的家庭,往往感到自己独享优势,甚至出现幸福麻木,自恃现象。当然,有孩子生活在较贫穷的家庭中,往往感到自己家境穷困,导致生活焦虑,也容易产生自卑。无论自恃抑或自卑心理对孩子的成长都不好,都是孩子失去自我的一种表现,需要成人正确引领。否则,孩子只会处心索取,依附周遭;忽略自奋其食,信奉先天。

在物质丰富的时代里,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能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个优越的环境,然而现实“坑爹”现象却屡见不鲜。贫穷就是逆境,逆境最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和品行,但把控不好也容易演变成自卑,让精神“跪倒”,这对孩子的成长都会酿成后患。所以,教育最重要是培育孩子的独立精神,而不应成就精神攀附之人。马克思说:“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站起来吧!”一个人不能决定生命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高度。只有自强不息、不亢不卑的人,才能成为生命的主人。这种精神的培育,需要回到生命的本位中,正确引导孩子分清什么是自己努力得来的,什么是父母的,区分清楚自身与客观事物的关系。这才有可能避免孩子物质攀附、情感依赖、权力仰仗,激发孩子奋斗的精神,认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在大千世界里每个人的福祸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唯有自奋才会正道直行、向美而生。所以,在孩子心中一定要厚植“世界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付出迟早会有收获”的理念。家长不要随意利用自身权力或经济优势协助解决困难,而要为每个孩子创设充分体验生活的时空。否则,如果孩子觉得一切都是来得理所当然,心中就会产生依赖或骄傲,直接动摇奋斗的决心和信念。著名作家毕淑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与一个朋友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一位教授家中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这孩子满头金发,极其美丽。朋友带去了中国礼物,小女孩有礼貌地微笑道谢。朋友抚摸着女孩的头发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教授等女儿退走之后,严肃地对朋友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朋友大惊,教授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成了误区。而且,你未经她的允许,就抚摸她的头,这使她以为一个陌生人可以随意抚摸她的身体而不经她的同意,这也是不良的引导。不过你不要这样沮丧,你还有机会可以弥补。有一点,你是可以夸奖她的,这就是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教授这样结束了她的话。后来这位朋友就正式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歉,同样表扬了她的礼貌。(www.xing528.com)

孩子的心灵圣洁无瑕而稚嫩敏感,成人每一次的信息输入都会在其心中留下痕迹。如果每次向孩子输入正确的内容和理念,不断引领孩子感受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自感其成,将会激发认知、升华情感、塑造精神、力行和善,促进生命不断健全自己、超越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