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考化学实验:操作、现象、结论一览

高考化学实验:操作、现象、结论一览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预测或描述实验现象、分析。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能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②盐溶液的性质考试中密切联系是否水解。类似的有FeCl3、AlCl3、SnCl2等。生成物质的出现。

高考化学实验:操作、现象、结论一览

高考化学·考试大纲】预测或描述实验现象、分析。

课程标准·学业要求】(1)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2)能依据实验目的和假设,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验方案,能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3)能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1.[15 全国Ⅱ,13]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 )

2.[14 全国Ⅰ,13]利用上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3.[16 全国Ⅱ,26]联氨(N2H4)是种常用的还原剂。向装有少量AgBr的试管中加入联氨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6 全国Ⅲ,26]向CaCO3固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溶液中尚存有少量固体,此时溶液呈____性(填“酸”“碱”或“中”)。将溶液煮沸,趁热过滤。将溶液煮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16 全国Ⅰ,26]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NH3将NOx还原生成N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NH3与NO2反应进行了探究。将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K1、K2夹好)。在一定温度下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

【考型1】“目的—实验—结论”及其因果关系

1.[14 安徽,9]为实现下列实验目的,依据下表提供的主要仪器,所用试剂合理的是( )

【考型2】化学反应中的现象描述

2.[17.11 浙江,学28]为了探究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某同学设计并进行了下列实验。

已知:3Fe(s)+虚线框处宜选择的装置是______(填“甲”或“乙”);实验时应先将螺旋状铜丝加热,变黑后再趁热迅速伸入所制得的纯净氢气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型3】拓展实验的分析

3.[18 海南,17]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步骤及现象如下表:(www.xing528.com)

(1)为检验集气瓶瓶壁上白色物质的成分。取适量滤液于2支试管中,向一支试管中滴加1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向第二支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据此推断,白色物质的主要成分是( )

A.Na2O B.Na2O2 C.NaOH D.Na2CO3

(2)为检验黑色固体的成分,将其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据此推断黑色固体是_____。

(3)本实验中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几种典型实验

(以教材为主线,开展典型实验思维积累)

(1)与盐溶液相关:如①FeCl2溶液的配制,将FeCl2加入(浓)盐酸溶解(目的是防止FeCl2水解),再稀释成所需浓度。保存时,再加入少量的铁粉(目的是防止亚铁离子被氧化)。②盐溶液的性质考试中密切联系是否水解。类似的有FeCl3、AlCl3、SnCl2等。

(2)与胶体相关:如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取,取一个烧杯,加入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滴加饱和的FeCl3溶液1~2mL,继续煮沸,待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3)特殊性质物质的制备:如Fe(OH)2的制备,要点是整个操作在无空气(或氧气)存在的条件下进行,通过下列方法实现:①新制且加入过量铁屑的FeCl2溶液(防止Fe2+的氧化);②用胶头滴管吸取煮沸NaOH溶液,尖嘴插入FeCl2溶液中,挤出NaOH溶液(防止混入空气);③反应物液面上要隔绝空气(如加入与溶液不反应的物质液封,如苯;或在H2等的保护气中)。

(4)特殊反应:①如铝热反应,把干燥的氧化铁粉末和铝粉混合均匀,放在纸漏斗上,加少量氯酸钾并在混合物中间插一根镁条,用小木条点燃镁条。②银镜反应: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2%的AgNO3溶液,然后一边摇动试管,一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二、★从四个方面描述化学反应的现象

思维导向:(1)反应物的逐渐消失。(2)生成物质的出现(生成物质的颜色和状态、烟或雾、气泡以及程度、立即、大量等)。(3)过程现象(如:剧烈反应,发光,发热)。(4)装置的变化(如:液面升降,气球膨胀)。

注意:描述现象是为了透过现象了解反应的本质,一般说来,生成的每一种物质都要尽可能地通过现象进行描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