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好奇心大百科:贝壳如何产生珍珠?

儿童好奇心大百科:贝壳如何产生珍珠?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蚌在海床进食时,贝壳张开,偶尔会有外来物如沙粒、寄生虫等异物掉进去,于是外套膜受到刺激,它就会分泌出珍珠质,把掉进去的异物层层裹住,使其圆滑,逐渐形成珍珠囊——光亮润泽的外层。蛤、蚌类具有左右两瓣贝壳,背缘绞合,腹部分离。从以上可看出,外套膜有分泌珍珠质的功能。

儿童好奇心大百科:贝壳如何产生珍珠?

27.贝壳里怎么会长出珍珠

珍珠是由某些贝类产生出来的,例如淡水中的河蚌、海边的蛤蜊珍珠贝等。当蚌在海床进食时,贝壳张开,偶尔会有外来物如沙粒寄生虫等异物掉进去,于是外套膜受到刺激,它就会分泌出珍珠质,把掉进去的异物层层裹住,使其圆滑,逐渐形成珍珠囊——光亮润泽的外层。

那么蛤、蚌类为什么能产出珍珠呢?想知道这个奥秘,就必须先了解一下蛤、蚌的身体构造和生理代谢过程。

蛤、蚌类具有左右两瓣贝壳,背缘绞合,腹部分离。贝壳内软体部主要有外套膜、内脏团、足等。外套膜位于体之两侧,与同侧贝壳紧贴,构成外套腔。当我们掰开一个河蚌的壳后就可看到贴在贝壳上的这一片状结构。蛤、蚌类的贝壳的结构分三层,外层为角质层,中层为棱柱层,内层为珍珠层。角质层和棱柱层是由外套膜边缘分泌而成的,而珍珠层是由外套膜全部表面分泌的珍珠质而构成的。从以上可看出,外套膜有分泌珍珠质的功能。

当蚌壳张开的时候,如果恰好有沙粒或寄生虫等异物进入,处在了外套膜与贝壳中间无法排出时,沙粒等异物就会不断刺激该处的外套膜。而该处外套膜的上皮组织就会立即分泌出珍珠质来把它包围起来,形成珍珠囊,包了一层又一层,久而久之,与部分外套膜表皮细胞一起陷入蚌的结缔组织,表皮细胞组织分裂增殖成珍珠囊,包围异物,分泌珍珠质,这样就形成了一粒粒圆圆的漂亮的有核的珍珠了。(www.xing528.com)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蛤、蚌自己的有关组织发生病变,导致细胞分裂,接着包上自己所分泌的有机物质,渐渐陷入外套膜,脱离原来的部位,进入结缔组织中,分裂增殖形成珍珠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珍珠。这样形成的珍珠是无核的。

珍珠在形成中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有着多彩的光泽和多变的形状。珍珠和蚌壳内层的物质相同。它的形状多变,可分为规则形和不规则形两种。规则形有圆形、半圆形、馒头形、卵圆形、长圆形、棒形、扁圆形、梨形等。不规则形有核珠的形状随其中核的形状而变。无核珠中除了可以描述的规则形外,其他均为不规则形。

珍珠的品质有优劣之分,色彩和光泽是最为重要的标志。珍珠的色泽一方面由珍珠表面和内部的光反射和光干涉而产生,另外还与珍珠含有的各种色素和金属元素的本体色有关。经光谱分析法发现,金黄色、奶油色珍珠含有较多的铜和银;肉色和粉红色珍珠内含钠、锌较多;白色和粉红色珍珠中含锰较多。因此,珍珠的颜色和光泽可分为白色系统、粉红色系统、黄色系统、蓝色系统。正圆形的珍珠色泽是从球面发出的,它的色泽不但随光源的种类、强弱和背景的差异而不同,而且随光源和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变化。

由此可见,珍珠的颜色与水域中的化学成分、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水域不同或育珠蚌的垂放深度不同,珍珠的颜色也不同。随着蚌的年龄的增长颜色略有加深,但色泽的系统变异不大。此外,珍珠的颜色与育珠蚌本身也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的。蚌的壳色为黄色,育出的珠就以黄色系统为主,但同时可能还出现其他各种颜色,这可能是由于同时吸收了水域中的金属元素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