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调整自我节奏,平衡合群与自我

如何调整自我节奏,平衡合群与自我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宁肯牺牲点自己的偏好和感受,也要尽量做到合群。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不合群似乎是跟社交能力差画等号的,所以时常会逼迫自己去融入某一个群体。唯有在两种状态之前加上“刻意”二字,才是真的需要反思。当我们刻意去做一件事时,必然会违背自己的意愿,打乱自身的节奏,牺牲一些自我,否则是很难平衡的。

如何调整自我节奏,平衡合群与自我

大学的时候,我就是一个不太喜欢热闹的人,经常会跑到图书馆里躲清静。但有些时候,我却躲不过去,那就是舍友生日。寿星要请客吃饭,大家礼尚往来,都得为她准备一份小礼物。价格并不算贵,几十块钱而已,但我内心并不喜欢这样的互动方式。

碍于面子,每次我都应邀参加了。席间,聊的话题没有太多的营养,偶尔我会走神,觉得这两三个小时,还不如去看场奥斯卡电影,起码也是精神食粮。现在的我,能够理解自己当时的想法:既然住在同一个寝室,就要努力跟室友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有利于“生存”。所以,宁肯牺牲点自己的偏好和感受,也要尽量做到合群。

终于,熬到了毕业,再不用给舍友过生日了。可是,这样的聚会邀请却依然不间断。偶尔,会有舍友在群里组织春游、秋游、BBQ,我如约参加了一两次,大概就是每个人缴纳一定的活动经费,多退少补。整个聚会的过程,和上学时没有太大的差别,相互聊的无非还是谁家的衣服、谁家的饭菜、谁家的男友,没有一个是我感兴趣的话题。

再后来,我开始回绝这样的邀请,也终于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心声了。

起初,关系相对较亲近的同学会劝解我,说好久不见一起聚聚,联络感情。我也没有再隐瞒,如实告知:“我平时的工作很累,休息的时候就想陪陪家里人,或者安静地待会儿。大家有聚时都想着我,我很感谢,但也希望各位理解我。”

每个人都有必要去合群,但不是要合所有的群。为了合群而委屈自己,违背意愿去参与某些社交活动,无异于把生活和自我的掌控权,都交给了他人。更何况,生活和工作本身已有一连串让自己感到疲惫的问题,好不容易留下的休息时间,真的不应该再被那些内心不喜欢的社交霸占。如果我那样做了,也许能换得他人的一句认同,但我却没有做到尊重自己。(www.xing528.com)

现在,距离大学毕业已十余年,尽管和舍友的聚会次数很少,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她们似乎也越发能够理解我的决定了。同学也好,朋友也罢,在一起相聚的目的就是为了放松和愉悦,每个人的性格和喜好都不一样,消遣的方式也不相同,没有必要强拉硬拽。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不合群似乎是跟社交能力差画等号的,所以时常会逼迫自己去融入某一个群体。这样做,真的有必要吗?人与人在性格上存在差异,有些人向来都喜欢往人群里扎,而有些人则倾向于独处。在我看来,如果这就是他的本性,是他最自然的状态,没有什么好与不好之分。唯有在两种状态之前加上“刻意”二字,才是真的需要反思。

当我们刻意去做一件事时,必然会违背自己的意愿,打乱自身的节奏,牺牲一些自我,否则是很难平衡的。往往,我们牺牲的那部分,都是自己真正在意的。就像身在职场里,如果你不喜欢喝酒,那就没必要在应酬中逼迫自己喝;如果你不喜欢玩游戏,也可以在室友拉你入队的时候,果断地拒绝。那些非要牺牲你的想法,而要你顺从多数人意愿的朋友,也算不得真正的朋友,因为真心交往的前提需要相互尊重。

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说:“如果我们以失去自我的方式融入群体,我们就会像一锅粥一样,每个人都失去个性、独特性和完整性。”当然,我们不必成为一锅粥,我们可以像沙拉一样,各自保持完整的成分与丰富的口感,呈现在一起。

余生很长,愿我们都能多一点真实,少一点伪装;既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跟随内心的节奏前行,在人际关系中感受从容与舒适,而不是平添别扭和拧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