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这些书推荐助你心灵成长:50本心理学好书

这些书推荐助你心灵成长:50本心理学好书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是“过分”两个字,但什么是“过分”?“过分”指的是过激反应。侧重于喜好的倾向,注意防止糟糕化、可怕化、合理化倾向。X说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太过分了,根本不把我放眼里。万一舍友和我相处很无趣怎么办?是不是因为我做了让他们不舒服的事?他们真的要气死我,我都对他们那么热情了!我该咋办?行吧!他们以为他们很了不起?他们不理我,那我也不理他们!”

这些书推荐助你心灵成长:50本心理学好书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那种遇事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的人,他们处事镇定,理性主导着他们的心。你是不是也会好奇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如果你想了解,就一定要看看本书的内容。本书为我们解答了在平常生活中我们出现情绪失控的原因、ABC理论和调节这些失控情绪的方法,告诉我们,那些淡定之人,是如何做到如此淡定的。

○ 我们为何被一些人一些事带着跑?

提到人在做的事,如果把它简单归类,可以分为三种,而且这三种事你几乎整天都在做。首先,你正在思考,不管是思考试卷上的题目还是考虑今晚要吃些什么,你都在思考。其次,你有感觉,而且这种感觉更侧重于情感,你会因为电影的某个片段而感动落泪,你会因为别人冒犯你而感到愤怒和不舒服。最后,你在行动着,不管是睡觉还是出去欣赏风景等,都是行动。

如果说情绪是一种感觉,一种内心的活动,那么书中归类了四种感觉,这四种感觉一旦出现,就会让你感到无力,让你觉得难以掌控局面,甚至让你错误地应对它,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些心理活动包括过分烦躁、愤怒、抑郁、警戒。关键词是“过分”两个字,但什么是“过分”? “过分”指的是过激反应。而重点是如何去应对——如何尽量避免过多的过激反应,如何克制自己的一时冲动,让自己心平气和、理性地去应对问题。

○ 诱因ABC

如果你不想因为一些事或者一些人使你一反常态,那么清楚导致你过激反应的原因就显得很有必要。作者在书中向我们推荐了他在1955年研究出来的现代认知行为治疗法中的第一个模式,被称为ABC治疗法。

A代表诱发性事件。何为诱发性事件,它指的是我们日常遇见的具体的人或事。

B是我们的思考方式。

C代表在A处这种情形里你的行为和你的感觉。

这类模式的重点是感受对你的行为产生有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 A (诱发性事件)并不直接导致C(感受和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B(思考方式)导致了C(感受和行为)的发生。B(思考方式)跟A(诱发性事件)相互作用,成了C(感受和行为)的主要导火线。假设今天你外出去餐厅用餐,服务员上菜时不小心把饭菜里的汤汁溅到了你的身上,此时,你会觉得服务员是故意的,或者说是笨手笨脚的,于是你会惊讶,然后是愤怒,你有可能就会斥责服务员,或者想要见一见餐厅经理。从这里来看,“服务员把汤汁溅到你身上”这就是诱发性事件A,而“你认为服务员是故意的”这种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便是思考方式B,你的惊讶、愤怒的情绪以及斥责服务员和找负责人理论的行为便是感受和行为C。

我们应对人或事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在C处所采取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同时,也会决定我们是否会被诱发性事件带着跑。这时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如果诱发性事件直接导致感受和行为的产生,我们应该怎么办?从上述例子来说就是,服务员把汤汁溅在你身上这件事直接引起了我们的愤怒和斥责,这时的后果就是我们的反应会完全失控。

○ 如何调解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该方法分为四个步骤。

步骤一, 在C处自问:“我在这种情景中是否有不合适的反应?”注意过度烦躁、愤怒、抑郁等情绪。

步骤二,在B处自问:“我在这种情景中对同样处于该环境下的人和事的判断是否有失偏颇?从而导致自己在C处不快?”把原因找出来,注意恐怖化、应该化和合理化倾向。具体思考的方向可以是(a)关于自己(b)关于其他人(c)关于该情形。

步骤三,自问:“我如何质问和反抗在步骤一中我出现的不合适的反应?”试着问:“我非要这样吗?”这类自问可让自己反思。

还有另一种办法是老老实实地面对实情,不去否认、不去回避、不去夸大。你是如何夸大的,你就如何去对抗它。“我的舍友确实跟我吵架了,这让我感觉很恶心,让我心烦,我难以忍受。”但你真的忍受不了吗?你非得和他吵架不可吗?你真的没有其他处理的办法吗?

步骤四,自问: “我有没有更好、更合适的思考方式?”尝试用“我想要……”“我更愿意……”句型造句。当然了,你也可以用感性词,如“我后悔……”侧重于喜好的倾向,注意防止糟糕化、可怕化、合理化倾向。(www.xing528.com)

这几个步骤可能一开始会让你感觉有些烦琐,不过别怕,我们可以按部就班地去练,把这些步骤都走一遍。现在,我们整理一下:

步骤一:在这种情形中,我的感觉和行为是怎样的不够适度?

步骤二:我想了什么致使自己如此不开心或者产生负面情绪?

步骤三:我如何挑战和对抗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步骤四:我除了非理性思考方式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思考方式?

为了改变你错误的想法以及避免失常行为的发生,上述方法需要你多加训练,在多次训练并达成熟练后,你就能比较好地避免遇事恐怖化、应该化和合理化倾向,以最佳的方式去应对。

我们未听说过从不反应过激的人,但你可以努力改善自己的过激反应。不过,想要只做一次就马上能让心情变好是不太可能的。每当你遇到突发状况难以应对时,或者是心情极度差的时候,都可以按照上面所说的步骤理清思路,选择更好的应对方法。

我们举个具体的例子。

诱发事件A:某在校大学生X,相信近日来他的舍友开始排斥他。

步骤一,在C处,问自己:在这样的情形中,我的感觉和行动到底有何不妥?X说最近几个月,他自己的情绪很糟,看啥啥不顺眼,也不想跟人接触。

步骤二,在B处, 问自己:我自己在想什么,以致让自己这么不开心?X说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太过分了,根本不把我放眼里。万一舍友和我相处很无趣怎么办?是不是因为我做了让他们不舒服的事?他们真的要气死我,我都对他们那么热情了!我该咋办?行吧!他们以为他们很了不起?他们不理我,那我也不理他们!”X意识到了舍友不想理他,害怕被孤立,怨天尤人的性格构成了他过激反应的基础。

后面的事大体可以猜到了,当X回到宿舍后,他还是一样烦躁、愤怒和沮丧。他的思想虽然花了几天时间形成,但当他把自己、舍友和情形恐怖化、应该化和合理化后,他已做好了和舍友撕破脸皮的准备。所以,既然X已经搞懂了自己不开心的原因,那他可以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步骤三,我如何挑战和对抗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X有了一些思路“: 我觉得舍友确实开始排斥我了,不把我放在眼里了,但这真的有我想得那么可怕吗?不,除非我是这样想的。他们也许热情不似以往,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相处久了自身的缺点就会暴露出来,可能是他们发现了我的缺点,这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我没有证据去证明,也无法排除他们排斥我的可能。对这种可能表示不满能让他们放弃对我的排斥吗?当然不能!假如他们真的还是那样,其实我还可以找他们谈谈,有话好好说,好好交流沟通,这还是有效果的,至少比纯粹找他们吵架要好。”

步骤四,我能用什么更好的应对方法来替代我的恐怖化、应该化和合理化倾向? X想到:“我想要舍友尊重我、对我热情。如果真能这样,那倒也挺好,但如果不是这样,其实说实话,也没啥,除非我自己认为这事很严重。我在意我们之间的关系,我可以尽量心平气和地找他们聊聊。如果我想要的他们办不到,那我就努力从宿舍关系里找出我想要的,将我想要他们做到的和他们想要我做到的进行权衡,以此跟他们谈心,想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我想要的,不是胜似亲人的关系,我只是想要一个舒服的舍友关系而已。如果问题还是解决不了,那我就考虑换宿舍,不过这是在其他方法都试了并且无效的前提下。”

通过这个思维过程,X的想法就完全不同了。他将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的倾向消除了,避免了过激反应。他弄清楚了在这种情形中什么是正确的,然后对抗自己的过激反应。最重要的是,他没有用想象来麻痹自己,或否认客观问题的存在,或说服自己不去理会正当的感觉和担心。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他能够跟他们心平气和地讨论此事。而他以前的做法,不是封闭自己生闷气就是和舍友吵架。他能够把原来的想法化为更佳之选,情况就变得大不相同。

实际上,在生活中不是人和事带着我们跑,真不是这样。反而是当我们对自己、对他人恐怖化、应该化及合理化地找借口时,我们自己就把自己带跑了。每个人处理同一件事有不同的风格和方式,其中也包括过激的处理方式。并不是说去批判过激的处理方式,而是希望用更为理性的、合适的方式去处理,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能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反复尝试,我想,未来那个落落大方的人也许就是你噢!

推荐文章作者及音频录制:吴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