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摄像教程:电视画面产生的依据

电视摄像教程:电视画面产生的依据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在电视发明之前,就已经利用视觉暂留现象、似动现象,通过电影成功实现了表现活动的图像。这就是视觉暂留以及似动现象产生的直接效果。盘的一个面画了一只鸟,另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这个换幅的速度是每秒25幅,我们把其中一幅完整的电视画面称为一帧。

电视摄像教程:电视画面产生的依据

人们在电视发明之前,就已经利用视觉暂留现象、似动现象,通过电影成功实现了表现活动的图像。记录在电影胶片上的是一幅幅静态的照片,彼此之间是割裂的、不完整的,但是当这些胶片通过电影放映机在银幕上成像之后,我们看到的是有时间连续性的、一连串流畅的、运动着的影像片断。这就是视觉暂留以及似动现象产生的直接效果。

1.视觉暂留现象

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感觉到物体的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0.4秒的时间,这种残留的视觉称“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

视觉暂留现象首先被中国人发现,宋代的走马灯便是历史记载中最早的关于视觉暂留的运用。随后法国人保罗·罗盖在1828年发明了留影盘,它是一个被绳子在两面穿过的圆盘。盘的一个面画了一只鸟,另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旋转时,鸟在笼子里出现了。这证明了当眼睛看到一系列图像时,它一次保留一个图像。(www.xing528.com)

2.似动现象

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就是似动现象。比如当两条直线按一定的间隔时间先后出现时,人们会把它看成是一条运动着的直线,而不会把它们看成是先后出现的两条静止直线。

对于电视来说,这种表现运动图案的原理和电影是一样的,只是情况相对复杂一点。因为从技术上讲,构成这个用来换幅的“单幅固定画面”并不像电影胶片那样可以被我们一目了然,它是由荧光屏上无数个各自具备亮色信息的点构成的,我们把它们称作“像素”。 若干个像素通过一定的规律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若干幅的画面通过和电影一样的连续换幅——利用视觉暂留和似动原理——形成连续的运动的电视画面。这个换幅的速度是每秒25幅,我们把其中一幅完整的电视画面称为一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