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民币单位、进率及购物活动解决

人民币单位、进率及购物活动解决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掌握人民币的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为学生解决购物活动中的简单问题打下基础,同时为他们学习四则计算提供更多的现实素材。通过购物和换钱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和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感受人民币的应用价值,教育学生养成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人民币单位、进率及购物活动解决

重/难点

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难点:相邻两个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可以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化、结构化,也为学生认识其他常见的量积累学习经验。掌握人民币的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为学生解决购物活动中的简单问题打下基础,同时为他们学习四则计算提供更多的现实素材。因此,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难点分析: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人民币,但知识经验不够系统,特别是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换算是学生的薄弱点,元、角、分之间的进率需要学生在实际购物中加以明确,而不是简单的灌输。其中,对于“1元=10 角”,学生可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由于分在生活中基本接触不到,学生需要根据“1元=10角”类推出“1角=10分”。因此,掌握相邻两个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

突破策略

1.从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入手,一方面揭示课题,另一方面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他们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做好铺垫。(www.xing528.com)

2.出示人民币,学生分组找出认识的人民币和不认识的人民币,在活动中获得对人民币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认出这些人民币的?有没有需要提醒小伙伴们注意的地方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识别人民币的不同面值的方法,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了解更多的关于人民币的知识。通过活动和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提升,还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多人民币该怎样分类?学生自主探究,尝试把人民币分类。交流:可以按材质的不同分为纸币和硬币,还可以按照面值的大小分为元、角、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人民币单位的概念。

4.创设购物情境:购买1 元的练习本可以怎样付钱?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不同的付钱方法:可以付1 张1元的,还可以付10张1 角的,得出1 元=10 角。在学生掌握了元与角的换算进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推出“1 角=10 分”,学生在实际购物中明确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而不是简单地灌输,既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购物和换钱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和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感受人民币的应用价值,教育学生养成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突破反思

这节课学生利用已有的人民币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通过学习,对人民币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结构化。学生在换币、付币等活动中了解了人民币与生活的联系,感受了人民币的应用价值,并获得了一些简单购物的活动经验,发展了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