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体LPC分数与情境因素的匹配达到最佳领导效果

个体LPC分数与情境因素的匹配达到最佳领导效果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菲德勒指出,当个体的LPC分数与三项情境因素的评估分数相匹配时,则会达到最佳的领导效果。图6-8菲德勒模式根据这些发现,菲德勒主张应该设法使人的领导风格与相应的有效情境相匹配,使各展所长,人尽其用。值得关注的是,菲德勒认为一个人的领导风格是较为稳定的。总体来说,大量研究对菲德勒权变模型的整体效度进行了考察,并得出十分积极的结论。

个体LPC分数与情境因素的匹配达到最佳领导效果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和管理专家菲德勒(Fred Fiedler)从1951年起,经过15年研究,在1965年的9月~10月号《哈佛商务评论》杂志上发表了《让工作适合管理者》一文,之后又陆续发表了《权变模型——领导效用的新方向》(1974)、《领导游戏:人与环境的匹配》(1976)等文章,系统地阐述了一种领导权变理论,人们称之为菲德勒模式。该理论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理论研究的新轨道

图6-7 经理—非经理人员领导模式连续分布场

1.基本原理

菲德勒权变模型指出:有效的群体绩效取决于与下属相互作用的领导者的风格和情境对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之间的合理匹配。

与领导行为理论不同,权变理论不认为有能适用于一切情境的惟一最佳的领导风格,而认为各种领导风格在对应的不同的情境中最有效。不过菲德勒的“权变”并不“彻底”,他认为人们的基本领导风格是他们的一种内在倾向,属于个性的一部分,要改变它并非不可能,但至少也是长期而艰巨的事。所以,领导者应首先摸清自己及所辖的下属的领导风格,并争取使自己和下属委派到最适合各自风格的情境中去,以实现最佳领导效能,即让工作适合管理者。

2.诊断领导风格的独特指标——LPC

菲德勒相信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的基础领导风格,因此,他首先试图发现这些基础的领导风格是什么。为此,他开发了LPC领导风格诊断问卷,LPC是英语“最难与之共事的同事(Least Preferred Co-worker)”的缩写。注意,LPC不是包括一切方面,而只是在工作中最难与之交往来完成任务的人,他也许在看球、闲谈等方面还可以跟你谈得来。

菲德勒通过运用“最难与之共事的同事”的调查问卷测量个体是任务取向型还是关系取向型。该调查问卷首先要求自我诊断者想出并认定自己的工作经历中遇到过的一个最难与之共事的具体的人,可以是现在的同事,也可以是过去的,然后利用16对极端相反的形容词来描述此人,如快乐—不快乐、开放—防备、高效—低效等。自我诊断者在这16对形容词中用1~8的分数等级对该同事进行评价,然后把这16项分数相加,即得到此人的LPC得分。

菲德勒认为,人们如何描述自己的LPC能说明他自己的内在倾向与领导风格。LPC得分高的人表现了重关系的风格,因为对一个自己认为是最难共事的人评价也不太坏,说明他必然想到此人工作活动以外的其他表现。LPC得分低的人则侧重于任务,因为他必然只想到此人工作的表现,可见最关心的是工作了。

但是,LPC究竟是什么以及它是否真能单独地说明一个人领导行为的倾向性一直存在着争议。

3.领导情境的确定

菲德勒认为,LPC得分高和得分低的人分别在不同情境下有效,但情境性质应怎样判定呢?菲德勒提出从下列三个方面确定情境的特征:(www.xing528.com)

(1)上下级关系(leader member relations)。这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菲德勒设计了一种问卷判断这种关系是好是坏。

(2)任务结构(task structure)。若目标明确,职责分明,有现成程序、规则可遵循来完成任务,即为任务结构性高,这是判断情境因素的次重要因素。任务结构性的高低也靠一种专门的问卷来测定。

(3)职位权力(position power)。这是确定情境因素相对较不重要的因素,也由一种专门设计的问卷来测定。

这三种情境因素可以搭配成8种组合,如图6-8所示。其中上下级关系好、任务结构性高而职权又大,有最大的情境控制与影响力,属最有利的领导情境;反之,上下级关系不好、任务结构性低而职权又小,对情境控制与影响力最小,属最不利的情境。

4.领导风格——情境的匹配

菲德勒发现,三种情境因素的重要性并不相同,对情境控制和影响最大的是上下级关系,它若不好,控制力降低。次重要的是任务结构性,它若也偏低,控制力将进一步削弱。职权大小最不重要,但它若偏小,当然也不利。

菲德勒指出,当个体的LPC分数与三项情境因素的评估分数相匹配时,则会达到最佳的领导效果。菲德勒研究了1200个工作群体,对8种情境类型均对比了关系取向和任务取向两种领导风格。由此他得出结论:任务取向的领导者在非常有利的情境和非常不利的情境下工作得更好,即当情境从有利到较有利(情景1~3)或情境很不利(情景8)时,任务型(LPC分较低)的领导风格较有效。当情景的有利性中等(情景4~7)时,则关系型(LPC分较高)的领导风格较有效。

图6-8 菲德勒模式

根据这些发现,菲德勒主张应该设法使人的领导风格与相应的有效情境相匹配,使各展所长,人尽其用。

值得关注的是,菲德勒认为一个人的领导风格是较为稳定的。如果情境要求任务取向的领导者,而在此岗位上的是关系取向的领导者时,要想达到最佳效果,要么改变情境,要么替换领导者。菲德勒认为一个人的领导风格是与生俱来的,个人不可能改变自己的领导风格去适应变化的情境。

菲德勒编写了整套的自导式训练课程,使领导者通过按部就班的自学,测定自己或下属的领导风格和判定面临的情境的性质,并学会如何使自己的或下属的领导风格与情境匹配。

总体来说,大量研究对菲德勒权变模型的整体效度进行了考察,并得出十分积极的结论。也就是说,有相当多的证据支持这一模型。但是该模型目前也存在一些欠缺,可能还需要增加一些变量进行改进或弥补。另外,在LPC量表以及该模型的实际运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LPC量表的逻辑实质尚未被很好地认识;一些研究指出问卷回答者的LPC分数并不稳定;用三项权变变量对实践者进行评估较为复杂,在实践中很难确定上下级的关系有多好,任务的结构化程度有多高,领导的职位权力有多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