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选拔学术带头人需谨慎,避免拔苗助长

选拔学术带头人需谨慎,避免拔苗助长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世纪之交出现的“人才断层”的困境,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加速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家、选拔青年学科带头人的措施,目前已初见成效。因而,用特殊政策支持少数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时,不宜过于集中。建议把优秀青年人才的评审,同科研经费的资助强度脱钩。为此,建议在评选和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工作中,务必把学风置于首位。选拔少量优秀科技人才加以特殊培养,一个重要目的是树立榜样,鼓励更多的青年上进。

选拔学术带头人需谨慎,避免拔苗助长

科学界的学科带头人,从整体说来,主要是“冒”出来甚至“杀”出来的。

面对世纪之交出现的“人才断层”的困境,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加速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家、选拔青年学科带头人的措施,目前已初见成效。青年在学术界的活跃程度正在提高,这种喜人的局面也正在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发人深思的现象,应当及早引起主管方面及科学界的注意。

科学界的学科带头人,从整体上说,主要是“冒”出来甚至“杀”出来的。发现好的苗头加以扶植,是加速培养的好办法。但是,若为了追求指标,相互攀比,非要在本单位“拔”出“尖子”来不可,就难免失真。当前选拔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通常由行政推荐再经专家评审,而行政领导在推荐中往往会偏重同一类型(如活动能力强)的青年人。可是,科学家的类型及其成长道路是多样的,有的玲珑敏捷,有的大智若愚;有的年少有为,有的大器晚成……有相当比例的优秀科学家还带有某种“书呆子”气,不能以社会活动家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历史证明,挑选和预定“接班人”的做法,成功率往往不高,甚至常常是失败的。以当今科技发展之快速,竞争之激烈,只能为一批人才创造较好的条件,从中自然形成学科带头人。

因而,用特殊政策支持少数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时,不宜过于集中。千万不要把各种奖励、重复给予经费、冠以行政职务都加在同一青年身上。建议把优秀青年人才的评审,同科研经费的资助强度脱钩。给评选出来的优秀人才提供荣誉和较好的工资、住房、工作条件,但科研经费仍应按课题的实际需要另行申请。学科、单位、课题不同,所需经费大不相同,学术水平高的并不意味着用钱就一定多。青年科学家经费多得可雇私人秘书的虽属个别,但过早地依靠别人干活,过早地脱离科研第一线的现象,确实已经出现。要珍惜青年科学家的时间、精力,尽量避免过多的优秀人才卷入行政管理。总之,青年人才的选拔以顺其自然为好,千万不要搞“运动式”的选拔。

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风气的变化在优秀青年的选拔中也不无反映。个别单位为了推出“尖子”,不惜采用非正当手段,不切实际地抬高对青年研究成果的评价,甚至不惜弄虚作假,夸大成绩,怂恿他们学会“包装自己”,通过“公关”手段争取获奖。在这方面,新闻媒体也有一定责任。个别新闻单位为追求轰动效应,匆忙报道一些未经证实甚至尚未取得的成果,或者把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无限”放大,以吹捧“科学明星”。影响所及,不仅破坏科学的真实性和严肃性,而且腐蚀了青年一代,误以为学术界本来就是“三分成果,七分宣传”。(www.xing528.com)

为此,建议在评选和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工作中,务必把学风置于首位。决不要为了本单位“集体利益”,姑息甚至唆使青年去搞浮夸或钻营。科技新闻报道尤其要真实与严肃,杜绝对青年的误导。选拔少量优秀科技人才加以特殊培养,一个重要目的是树立榜样,鼓励更多的青年上进。与体育运动相似,只有组成好的梯队才能保住冠军。所以青年科学家队伍也应当是金字塔式而不是烟囱式的。21世纪的学科带头人,既可能在我们选定的“跨世纪人才”名单之内,也可能在名单之外。因此,建议要大幅度增加青年科技研究基金,被评上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固然可以通过申请获得,未被评上或未参加评选的也可以申请,不要一评上“优秀”每人必得60万元或30万元。建议用这些经费作基础,组织更多的青年基金,为广大青年开辟更多的经费渠道。

当前高质量研究生生源的下降,已引起科技界的共同忧虑。对青年科技工作者资助经费及其申请渠道的增加,应当能鼓励更多的青年从事研究,鼓励有潜力的青年报考研究生。当然,尚在海外的留学生是丰富的人才宝库。国家对青年科学家的倾斜政策,是促使留学生回国的有效措施,但做法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不适当地“大树特树”个别学风欠正派、成果不踏实的“明星”,其效果将使有真才实学的青年望而却步,无异将他们拒于国门之外。招聘海外留学生也要得法,那种带了人事表格出国,谈话后“当场拍板”的戏剧性做法,只会在留学生中造成国内人事制度不严肃的印象,事与愿违。总之,要通过招聘一人带动一片,而不是误招一人吓退一片。

以上看法,如果理解为不赞成当前优秀科学工作者的选拔制度,那是对本文的绝大误会。我国科技界的问题至今仍是队伍老化,给青年人留的余地太窄。本文不赞成的是实行向青年倾斜政策中的“拔苗助长”和不正之风。这些问题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未来,绝非杞人之忧。

(本文原系1996年全国政协第八届第四次会议的书面发言,后发表于《中国科技论坛》1996年第4期、《中国科学院院刊》1997年第1期等处;此处收录的是《瞭望新闻周刊》1996年第14期刊载的版本,与书面发言在规格和个别文字上稍有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