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塑君子:洞悉身份陷阱,避免失足

重塑君子:洞悉身份陷阱,避免失足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维护考试公平以维持社会公正似乎成了“强烈”的呼声。一言以蔽之,就是希望获得一个“体面”的“身份”。以至于本来是职业或者社会分工的称呼,在身份意识的作用下包涵了褒贬贵贱之分,被无限发酵。这些人在成为“人上人”之后,又很容易肆意妄为,为了利用已有的“身份”满足自己的私欲,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自然成为社会的蛀虫。每一个追求前途的青年人,需要“觉醒”,不要“失足”于身份发酵的陷阱。

重塑君子:洞悉身份陷阱,避免失足

“人上人”的目标其实是无底洞。

高考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而不仅仅是话题。高考前各行业都被要求限制自己的活动以免影响考生的休息和学习,或者“开绿灯”为考生提供方便。蔚为大观的家长队伍更使得人们纳闷,究竟高考在考什么,谁在考。而发达的传媒也极尽“传播”之能事,千方百计搜求逸闻、新闻、奇闻。于是繁忙的信息台依旧被打爆,豪华的庆贺宴早早被预订,高考“状元”被处处“追捧”,大大小小的招生掮客和骗子也大肆活动。考试作弊、招生腐败时有发生。维护考试公平以维持社会公正似乎成了“强烈”的呼声。

各项社会活动的确不应该干扰高考,但是假如高考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是不是也需要反思呢?高考固然是社会公正的一个体现,但是,假如我们对社会公正的诉求过多地倾向于高考,是不是也有些危险呢?我们对《范进中举》耳熟能详,看看今日一些和高考有关的悲喜剧,我们比古人进步了多少呢?

很多家长甚至老师激励学生都会拿出“撒手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上人”在有些人看来大概是很“现实”的说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希望获得一个“体面”的“身份”。在我们的社会生态方面,“身份意识”实在是太浓厚了!以至于本来是职业或者社会分工的称呼,在身份意识的作用下包涵了褒贬贵贱之分,被无限发酵。所以教授卖肉、博士乞讨等等新闻往往都是爆炸性的。究竟是什么在“爆炸”呢?就是大多数人强烈的身份意识。教授、博士、大学生都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有身份”的人士,“有失身份”是很常见的谴责用语。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说明获得一个“体面”的“身份”是何等“辛苦”。而高考在很多人的眼里成为获得“体面身份”的可靠途径,趋之若鹜、不惜代价也就可以理解了。

问题是,“人上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是颐指气使、被阿谀、有特权吗?有些人的确追求这样的身份。但是,自古至今,受到尊敬的“精英”都是以奉献、牺牲和创造为己任的。他们知道“任重道远”,不避劳苦。他们的“吃苦”不是为了成为特权人士,并不在意所谓的“辛苦”。相反,为追求成为“人上人”的人,要察言观色、溜须拍马、忍气吞声、钻营投机,的确很辛苦——最辛苦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匮乏,而是人格的分裂和失常。

这些人在成为“人上人”之后,又很容易肆意妄为,为了利用已有的“身份”满足自己的私欲,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自然成为社会的蛀虫。(www.xing528.com)

从社会等级的角度看,“人上人”的目标其实是无限度的。目前社会上的身份意识依旧非常顽固,大学教师也被分为三六九等,科研项目和奖励的重要性被“国家级”“省市级”“厅局级”这样的行政级别贴上标签。面向大学生的各种奖励,“级别”也成了关键的因素。置身其中,有人乐此不疲,有人苦不堪言。对这些等级的追逐会严重影响学人的身心健康,有关的教训不胜枚举。

现代社会,要获得某种身份就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而各种考试的法宝是“分数”,高考更是如此。有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依旧埋头于分数的多寡而不问学术的真谛,一些学生则“看破”了分数的虚幻而无所事事,另一些学生则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寻求“干部”或者“尖子”的身份。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的人格修养需要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不能让他们为了获得“大学生”或者“研究生”的身份而过于“辛苦”,或者有了这样的身份之后,反而人格失常。

在呼吁大力维护高考的正常秩序和它的正面价值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思考“千军万马”被高考指挥,义无返顾涌向“独木桥”的原因。在这个问题上,大学自身应该有明确的定位,不能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每一个追求前途的青年人,需要“觉醒”,不要“失足”于身份发酵的陷阱。

(原刊《中国青年报》,2005年7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