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个仁爱的少年与黑皮伢子的温情故事

一个仁爱的少年与黑皮伢子的温情故事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母亲的这种美德,对少年毛泽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毛泽东就把自己带的午饭,分给黑皮伢子吃,而且尽量让黑皮伢子吃得饱一些,而自己少吃一些。当毛泽东挑着空箩筐回到家,将事情告诉母亲后,母亲很赞同他的做法,随即又量了两斗米,让儿子背着父亲,赶快挑到学堂里去。有一年夏荒时节,嫂嫂带他们讨饭来到毛泽东家门口,当时毛泽东正在用和好的泥巴糊墙壁。

一个仁爱的少年与黑皮伢子的温情故事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一位勤劳、善良、品德高尚的农村妇女,生于湖南湘乡县四都唐家土乇的一个农民家庭。她心地温厚纯朴,非常富有同情心。每逢荒年灾月,她经常背着丈夫,把节省下来的粮米悄悄送给受饥饿的乡亲们。她还信奉佛教,平时虔诚地烧香拜佛,把“积德行善”、“因果报应”一类信念灌输给孩子们。母亲的这种美德,对少年毛泽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因此,他从小就同情贫弱、乐于助人。

毛泽东8岁开始读私塾。这个私塾离家并不远,但他为了多挤一些时间读书,也和许多同学一样,中午不回家,自带午饭吃。

有一次吃午饭时,毛泽东发现一个名叫黑皮伢子的同学躲在一边,没有吃饭,就走过去,问他为什么不吃午饭。黑皮伢子说家里穷,没有粮食吃。毛泽东就把自己带的午饭,分给黑皮伢子吃,而且尽量让黑皮伢子吃得饱一些,而自己少吃一些。

放学以后,他放下书包就到厨房找饭吃。一开始,母亲以为给儿子带的饭太少不够他吃,第二天就换了一个大碗给他带饭。可放学以后,儿子还是先到厨房,拿起饭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母亲觉得很奇怪,就把儿子叫到跟前,问他去学校读书,没干什么活,为什么反倒比在家干活还吃得多?儿子这才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母亲。母亲慈爱地说:你这样做是对的,只是不该瞒着我,应该早些对我讲清楚。我好用大一点的篮子,每天带两份午饭给你们吃,省得你们两人都吃不饱。从这天起,她就天天给儿子带两份午饭,让黑皮伢子也有饭吃。

毛泽东16岁时,到离家较远的一所私塾去读书。临走时,母亲给他装了两箩筐米,让他挑到私塾作口粮。毛泽东挑着米筐走出家门,路上遇到本家毛承七夫妇正在吵架,他放下箩筐就去劝架。原来毛承七一家因断粮揭不开锅,毛氏宗祠里一百多担余谷又被族长卡住,不肯平价卖给贫穷的族人,孩子饿得哇哇直哭。七嫂无奈,只好领着女儿到外村的大财主家讨饭吃。毛承七知道以后,嫌她讨饭给自己丢了脸面,非常生气,夫妻两人就大吵起来。毛泽东知道吵架的原因后,二话没说,就把自己那担白米挑进毛承七家,倒进他的米缸里。当毛泽东挑着空箩筐回到家,将事情告诉母亲后,母亲很赞同他的做法,随即又量了两斗米,让儿子背着父亲,赶快挑到学堂里去。(www.xing528.com)

韶山的一个穷人叫毛乾吉,小时候家境贫寒,穷得常常揭不开锅。没饭吃时,嫂嫂就带着他和弟弟沿街讨饭吃。有一年夏荒时节,嫂嫂带他们讨饭来到毛泽东家门口,当时毛泽东正在用和好的泥巴糊墙壁。他见毛乾吉他们衣衫破烂,饥饿不堪,就让他们在台阶上坐一坐。等家里把早饭做好以后,毛泽东就招呼母亲端来两碗饭,又夹了一些菜让他们吃,自己在旁边看着,直到他们吃饱饭离开上屋场,他才回到堂屋去吃饭。

毛泽东的二堂叔毛菊生,家境十分贫困,毛泽东和母亲非常同情他,每到年关,他们就瞒着毛泽东的父亲给他家送米、送腊肉

正因为毛泽东从小就养成了同情穷苦人民,舍得拿出自己家的粮米接济穷人的美德,所以他在长大成人以后,才能关心人民疾苦,以解放广大劳苦人民为己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广大穷苦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