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火星表面探索与发现-天文学教程 上册

火星表面探索与发现-天文学教程 上册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6-44火星的表面火星表面的多种地貌可分为四类单元:古老单元、火山单元、已改造单元、极区单元。图6-47塔西斯区(右上)、奥林匹斯盾形火山(左上)与地球夏威夷火山的剖面对比3)已改造单元此类单元包括不同成因的未分类平原、多丘带、河床等,位于北半球低地及两半球交界区。河床地区的陨击坑比河床年轻,估计火星的洪泛发生在35亿年前的较短时间内。多个“火星车”登陆巡查火星表面情况,发现那里有大大小小的岩石和沙尘。

火星表面探索与发现-天文学教程  上册

火星全球表面大致以对其赤道倾斜30°的大圆分成南、北不对称的两半球(见图6-44)。南半球是严重陨击的高地(比“海平面”高1~4 km),较暗而古老;北半球是陨击较少的平原,较亮而年轻,有两个高的火山区及广泛熔岩流。尽管有风、水和冰的广泛改造,陨击记录仍有保留。火星上广阔隆起区域集聚大的火山。延展的断裂体系割断表面,形成了广泛的河床。几个区域经历了大规模泛滥。极冰附近区已遍历改造。

图6-44 火星的表面

火星表面的多种地貌可分为四类单元:古老单元、火山单元、已改造单元、极区单元。

1)古老单元

火星南半球高地有很多大陨击坑(包括盆地),说明那里古老,可能38亿年前就形成了。但火星与月球的高地也有差别:在火星上,陨击坑受了较多剥蚀;常有分叉的谷穿过高地;在陨击坑之间有辽阔的平坦区,可能是陨击之后的火山活动所致。

火星赤道附近的陨击坑形貌与高纬高地的也有差别(见图6-45),前者有锐的坑缘、溅射沉积的脊和崖;后者坑缘钝,其他特征不显著,说明高纬表层存在冰,而赤道附近无冰。

图6-45 赤道附近陨击坑(左)与高纬高地陨击坑(右)

大多数15 km以下的陨击坑是简单的碗形坑,更大的是有中央峰的复杂坑,100 km以上的是有同心环的盆地。火星有23个盆地。海腊斯(Hallas)盆地最大,形近扁圆,长轴和短轴分别为2000 km和1600 km,深为4 km,其外缘山环不规则,盆地底部被尘沙掩盖(见图6-46)。艾西迪斯(Isidis)盆地次之,大小约为1200 km,侵蚀比海腊斯盆地严重。阿基尔(Argyre)盆地第三,大小约为700 km,保存程度好,较年轻。

图6-46 海腊斯盆地

2)火山单元

火山单元包括火山建造、火山平原、陨击平原。火山建造主要在塔西斯(Tharsis)区,约为4000 km宽,隆起高达10 km,其西北部有三个盾形火山(底部宽为350~400 km、顶部火山口为60~120 km,深为3~4 km);它们西北有火星最大的奥林匹斯(Olympus)盾形火山,其底部宽约为600 km,高于火星“海平面”26 km,顶部火山口为80 km,周围熔岩流延展到1500 km,有熔岩峰悬崖及崩塌,它们比地球的夏威夷火山规模大得多(见图6-47)。其次是天堂(Elysium)区,约为2500 km。这些火山较年轻。陨击平原上的蜿蜒脊也可能是火成的。

图6-47 塔西斯区(右上)、奥林匹斯盾形火山(左上)与地球夏威夷火山的剖面对比(www.xing528.com)

3)已改造单元

此类单元包括不同成因的未分类平原、多丘带、河床等,位于北半球低地及两半球交界区。火星上有多种多样的干涸河床(channels,见图6-48左),有流水冲刷特征(阶状壁、流线型岛、沙洲),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径流河床和溢流河床。径流河床很像地球的干涸河谷,广布于南半球陨击高地,有些呈河网状,长几百千米,有许多小支流汇成大河床,它们可能是严重陨击期后——有浓厚而温湿大气且于降水时期形成的。溢流河床是赤道区的巨大谷系,谷宽10 km以上,长几百千米,可能是洪水泛滥形成的。河床地区的陨击坑比河床年轻,估计火星的洪泛发生在35亿年前的较短时间内。

赤道偏南有巨大峡谷体系(valleys)——水手谷(见图6-48右),它西部始于塔西斯隆起区的复杂断裂带,向东绕赤道区以上,长为4000多千米,宽为150~700 km,深为2~7 km,主要是构造成因的巨大裂谷,也被各种(包括流水)侵蚀和沉积过程改造过。

图6-48 干涸河床(左)及水手谷及其局部高分辨像(右上、右下)

4)极区单元

望远镜中常看到火星的白色极冠,随季节变化。因火星过近日点是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冠可完全消融,而北极冠在其夏季也不完全消融。极冠主要是干冰(CO2),也有水冰,但火星大气中水汽总量不多,如果全部凝结覆盖全球也仅0.01 mm厚。那么,火星的大量水在哪里呢?着陆器分析表明,表面物质约含1%的束缚水,有地下水和永冻土。早在1894年偶然观测到火星视面中央发生闪亮,后来又多次见到,直到2001年才确认是真实的并预报再现,同年6月果然如期拍摄到闪亮。闪亮原因是火星表面的片冰,或霜,或冰晶云像镜子那样把直射太阳光反射到地球上,奥德赛(Odyssey)飞船的γ射线和中子谱仪探测到火星表面附近水的标志,其中就有闪亮地方。

火星极区冰冠下为层状沉积,边缘是悬崖和阶地,各层厚为10~50 m,是周期性风成过程沉积成的。北纬70°~85°有宽约为500 km的广阔沙丘带延至层状沉积边界(见图6-49),还有风侵蚀或风沉积地貌,诸如伴随陨击坑的多样沙纹、沙丘、坑缘破坏、悬崖切沟(见图6-50)。

图6-49 白色极冠和沉积层

图6-50 火星表面的沙丘

海盗1号着陆于黄金平原(Chryse Planitia),那里如同地球的多岩沙漠,呈黄褐色,火箭气流吹过露出干裂的多边形土壳。海盗2号着陆于乌托邦平原(Utopia Planitia),平原表观相似,但更多的是角状、较平滑多孔(可能是火成)岩石。多个“火星车”登陆巡查火星表面情况,发现那里有大大小小的岩石和沙尘。岩石有各种颜色、形状、结构,可能反映不同来源和不同的表面暴露时间。很多岩石有棱角,表面有粗糙小坑,是陨击开掘的当地火山岩。着陆处的岩土与地球洋底的典型玄武岩成分不同,火星岩石更富含挥发性元素(钾、钠、硫)且铁镁比率较高,含硅多。不同于月壤,火星的细粒碎屑(土)不是粉岩,而是化学风化过程(氧化和水合)产物,近表面结成脆板,据此推断火星的表土由富铁黏土、镁硅酸盐、氧化铁碳酸盐组成,黄褐色是因含磁赤铁矿所致。

图6-51 在火星上的勇气号(想象图)(左)找到疑似水的证据(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