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标建筑与街道网络:中心性案例解析

地标建筑与街道网络:中心性案例解析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访客而言,清晰地认知徽州村落的街巷空间系统并非易事。作者曾对西递村等多个徽州村落进行调查研究,认为这一现象与村落街巷和建筑形态构成的特征相关。因此,本书想要弄清的是,上述定位系统的产生,特别是敬爱堂、追慕堂成为空间认知的标志点,除了形象上的原因外,是否和其空间位置有关。

地标建筑与街道网络:中心性案例解析

对于访客而言,清晰地认知徽州村落的街巷空间系统并非易事。作者曾对西递村等多个徽州村落进行调查研究,认为这一现象与村落街巷和建筑形态构成的特征相关。一方面,徽州村落的街巷体系大多蜿蜒曲折,身处其中很容易迷失方向;另一方面,村落中的建筑具有“个体隐没”的形态特征[7]。徽州民居建筑基于同一种原型,每户建筑的主体都由若干“三合院”单元拼接而成,在建筑的形式上有很强的相似性。村中建筑密度很大,宅居单体间的界线模糊。同时,街巷空间的界面高宽比很大,人们身处巷道之中只能见到特征相似的建筑局部而很难认识建筑个体的全貌,因此,村落表现出“个体隐没”的特征,不同地点的景物近似,给不熟悉村落的访客带来认知上的困难。

即便存在空间认知上的困难,在对西递村的调查中,作者发现当对村落空间稍加熟悉后,仍然可以从中发现一个以村口—大路街—追慕堂—直街—敬爱堂—前边溪所构成的定位系统,而村口、敬爱堂和追慕堂是这一系统的定位标志点[8](图5-10)。这一判断主要依据现场空间认知体验中一些空间形象方面显而易见的证据,敬爱堂、追慕堂的突出形象以及主要街道的氛围等使人们更加易于识别这些对象,并根据它们来认知整个村落。

(www.xing528.com)

图5-10 西递村中的定位系统

(资料来源:段进,龚恺,陈晓东,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村空间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27)

由于访客对于村落空间的认知活动必须依赖村落的街道系统,街道决定了人们在村落中活动的轨迹,经常经过哪些地点,容易达到哪些地点,哪些地点难以被发现等都与街道体系的结构相关。特别是在村中建筑高度近似,个体不突出的情况下,街道体系对人的活动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本书想要弄清的是,上述定位系统的产生,特别是敬爱堂、追慕堂成为空间认知的标志点,除了形象上的原因外,是否和其空间位置有关。使用街道网络的中心性分析,本节试图模拟人们的村落认知活动,发现村中不同空间位置在认知活动中的地位,由此揭示地标建筑——祠堂的空间分布与街道网络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