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标建筑分布与街道网络案例解析

地标建筑分布与街道网络案例解析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在西递村可达范围的计算中却不能直接使用这一数据。而西递村的街道系统中大致存在一个间距50米左右的格网,今天西递村的总体长约700米、宽约300米,因此,计算中采用50~600米之间的50米、100米、200米、300米……与明清时期相比,今天的西递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使用上述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解析前,还应当仔细分析村落环境变迁对分析可行性的影响。

地标建筑分布与街道网络案例解析

图5-5 西递宗谱中的村图

宗谱中的村图显示(图5-5),村落中大部分的地区建筑密度较为平均,因此,根据上述的理论观点,如果村民足够理性,那么在一定的联系距离内,由被选为核心祠堂建筑的位置必然能最大限度地到达组团中的村民。这种空间关系用中心性来表征即其可达范围(Reach)最大。在整个村落的层面看,如果村落中建筑可达范围量值的空间分布形成若干围绕较高值的组团,且这些组团的核心是祠堂建筑的话,就可以很好地佐证宗族组团核心分布的观点,揭示村落地标建筑空间分布、街道网络结构以及宗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根据以上的设想,可达范围计算的参数设定如下:

1)计算对象和权重

由于要计量由某建筑可到达村民的数量,因此,应当选用建筑作为中心性的计算对象,以建筑中的人口数作为权重。作为计算对象的建筑包括明清古建筑和原建筑基础上改建及重建的建筑,而不包括1950年代以后新建的建筑,这是因为前两类可以反映历史上的人口分布情况,而新建建筑与村落历史形态的关联无从考证。由于历史上村落建筑中的人口数量无从获知,因此,实际计算中,在假定历史上村落中的人均居住面积相差不大的基础上,使用建筑面积作为权重近似的表征人口数。

2)度量方式(www.xing528.com)

如果村落中存在宗族房派组团,那么其中的村民对于通向核心祠堂建筑的路径必然十分熟悉,且从村落整体的尺度判断,这段距离的实际长度应该不是很长,因此,采用实际里程作为距离的度量方式比使用折转角度或者交叉口更加合理。

3)搜索半径

在现代城市环境中,根据人的体能和可选择的交通方式,通常的步行出行距离为600~800米。但是,在西递村可达范围的计算中却不能直接使用这一数据。如果村落确以祠堂为核心分组团营建,则本房派宅居建筑与祠堂之间的联系距离应当取决于文化心理长期积淀形成的行为习惯,而不是人的身体能力。这一数据显然无法通过文献或调查获知。因此,本书只能采用多种搜索半径进行探索性计算,尝试发现具有解释力的结果。

徽州村落中,如果建筑之间共用墙体则表示两则为同一家或具有直接的亲属关系,因此,如果组团存在,宅居与祠堂的联系距离必然大于或等于彼此相连建筑的尺度。而西递村的街道系统中大致存在一个间距50米左右的格网,今天西递村的总体长约700米、宽约300米,因此,计算中采用50~600米之间的50米、100米、200米、300米……多种距离作为搜索半径进行计算。

与明清时期相比,今天的西递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使用上述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解析前,还应当仔细分析村落环境变迁对分析可行性的影响。首先,村落的规模有了较大的变化。西递村全盛时期号称“三千烟灶三千丁”,根据村图判断,其中虽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今天村落的规模确比昔日有所减小。不过,今天村落的中部建筑密度仍然很高,与村图中描绘的景象差异不大,且其中保留较完好的明清建筑较多,敬爱堂、追慕堂等标志性祠堂建筑也位于村落中部。因此,村落规模的变化对村落中部的分析影响不大。其次,村落中的建筑发生了更新。即使在村落的中部也存在许多明清古建筑以外的其他建筑,其中大部分是在原建筑基础上的重建改建,由于这些更新引起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建筑风格方面,而单体建筑面积的少许改变相对整个村落而言可以忽略,所以对可达范围分析影响不大。此外,还有部分1950年代以后的新建建筑,它们都是2层以下建筑,且数量较少,因此,影响也较小。第三,建筑权属的变化。由于历史上的多次动荡,村落中的建筑权属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建筑被拆分给若干户,有的在拆分后又重组过,因此,不仅无法还原历史上权属的宗族关系,而且明确划分单体也难以做到。但是,本案例中可达范围的计算是以建筑面积为权重,因此,单体划分对计算结果没有影响。

按照上述的参数设定使用UNA工具计算得到西递村的可达范围指标空间分布如图5-6~图5-8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