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末忧患思维:贞观时期的治国之道

隋末忧患思维:贞观时期的治国之道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刻深怀忧患意识,从而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这是贞观时期李世民君臣最明显的一个特征,也是李世民一切远大而正确的治国方略的思想源泉,因而可以视为李世民最基本的治国思想。忧患意识,直指李世民最恐惧的那一件事:隋朝为什么短祚而亡?这样的恐惧,这样的忧患意识,李世民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和臣下,事事处处都能体现出来。

隋末忧患思维:贞观时期的治国之道

还好,李世民并没有被恐惧吓倒,没有因恐惧而自暴自弃,而是把这种恐惧,转化成了正能量。

这个正能量,就是李世民持续一生的忧患意识。这才是李世民最让人佩服的地方。

时刻深怀忧患意识,从而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这是贞观时期李世民君臣最明显的一个特征,也是李世民一切远大而正确的治国方略的思想源泉,因而可以视为李世民最基本的治国思想。

忧患意识,直指李世民最恐惧的那一件事:隋朝为什么短祚而亡?

为此,他曾多次召集大臣讨论,自己也不断在思考。

贞观四年(630),他曾对房玄龄、萧璃说过:

“隋文帝不明智而喜欢细察,不明智则看问题不全面不远大,喜欢细察则遇事多疑。事必躬亲,独揽大权,不放手使用大臣。天下这么大,一日万机,即使是夜以继日、劳神苦形,怎能一一料理?群臣既知皇上这种独裁性格,只好唯命是从,遇有不合理、不正确的事,也不敢向皇上指出或与皇上争辩,这就是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之一。隋炀帝性好猜忌防范,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将胡床改称交床,胡瓜改称黄瓜,专筑长城以防胡人。终于被宇文化及杀死在江都。”

这是把杨坚杨广放在一起反思。

贞观九年(635),他又说过:

“以往我们平定京师时,看到后宫美女珍玩不可胜数。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加之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折腾,起而造反,遂致灭亡。”

这是单独反思杨广了。

不仅如此,李世民举一反三,反思北齐和北周的速亡原因:

“北齐后主、周宣帝都实行重敛百姓、穷奢极欲的政策,终致百姓力竭而国亡。这就好比馋人自食身上的肉,肉尽则己亡。”

他还拿出享国八百年之久的西周和同样二世而亡的秦朝,进行比较:

“周、秦初得天下,所走途径并无不同。但周得天下后唯善是举,积功累德,推行仁义政策,所以能保八百年基业;而秦得天下后,更加崇尚严刑苛敛的暴政,穷奢极欲,所以二世而亡。这就是两代一长一短的缘故。”(www.xing528.com)

如果不是心中一直有恐惧,他不可能如此反复、如此深入地去思考同一个问题。

贞观二年(628),李世民曾详尽地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恐惧:

“人们都说做帝王至高无上,无所畏惧。我却恰好相反,上畏皇天监察临视,下惧群臣瞻仰观照。兢兢业业,常谦常惧,犹恐上不合天意,下不符民望。”

“上畏”“下惧”,就是恐惧。

到了贞观五年(631),李世民仍然怀有深深的忧患意识,他说:

“治国如同治病,病情虽然在痊愈,但更需加意护理,如果马上就放纵逸乐,病就可能复发,一复发也许就不可救药了。如今国家安宁,四境宾服,诚然是古所未有,然而我一天比一天谨慎,唯恐不获善终。”

这样的恐惧,这样的忧患意识,李世民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和臣下,事事处处都能体现出来。

对大臣,他会说:“你们若能小心谨慎、遵纪守法,和我一样敬畏天地,不但百姓安宁,而且你们自身也可常得欢乐。”

读《刘聪传》,见刘聪为皇后建宫殿而要杀谏臣陈元达,便想到自己“可以为深诫”,想作一便殿而止。

游览炀帝所建宫殿,就想到炀帝竭泽而渔,最终宫殿也为人所用等等。

李世民这种见小事而仍然不忘内心恐惧的事情不胜枚举。直至他的晚年,他内心的恐惧一直还在,他仍然在各种场合数十次地重申,君臣要始终充满忧患意识。

他一直不忘初心,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内心的恐惧。

作为一位皇帝,有这样的内心恐惧,有这样的忧患意识,何愁天下不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