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赤壁市工业经济迅速发展-赤壁市革命老区发展史

赤壁市工业经济迅速发展-赤壁市革命老区发展史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经济挑重担发展思路的提出。1984年,蒲圻被列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之一后,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抓住全国兴办乡镇企业的契机,结合蒲圻实际,在经济发展速度上,提出了“两个调头”、“两个挑重担”的发展思路。“七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26万元,相当于“六五”期间投资总额的5倍,全市工业迅速发展。

赤壁市工业经济迅速发展-赤壁市革命老区发展史

工业经济挑重担发展思路的提出。1984年,蒲圻被列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之一后,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抓住全国兴办乡镇企业的契机,结合蒲圻实际,在经济发展速度上,提出了“两个调头”(农业产值与工业产值中工业产值要变成大头;农业产值与多种经营产值中,多种经营产值要变成大头)、“两个挑重担”(全县经济要翻番,工业挑重担;区乡经济要翻番,乡镇企业要挑重担)的发展思路。

1987年1月,中共蒲圻市委、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市办工业企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1988年5月,在县委扩大会议上,县委主要领导对发展工业提出三条要求: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好、用活、用足经济发展政策,要有“见了绿灯快步走、见了红灯绕道走、没有灯摸着走”的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安于现状,怕担风险,坐失良机;二要多层次、多地区、多行业办企业,“大的上水平、小的进家庭、家家是工厂、户户是车间,一家一件,百家成线”。鼓励国营、集体、联合体、个体竞相发展,合资、集资、独资、外资企业一起办;三要广开门路,千方百计,采取“存、收、接、拆、改”的办法盘活资金,帮助企业解决投资难的问题。这次会上,许多干部根据外地的经验,对搞活蒲圻经济,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市委常委经过讨论,明确了4条:一是允许一部分同志离开行政事业单位去开办一些经济实体,从事内引外联,进一步沟通市内外的协作和联系。二是鼓励各单位、各部门、各界人士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引进紧缺物资等。三是放手让企业自主经营,加强技术改造。四是加强对工业的服务、协调和领导。市、区、乡、镇和市直各单位有分管领导抓工业,从市直各科局及区乡镇选派一批干部充实到工矿企业第一线,加强对工业的领导。

多层次办工业的兴起。1987年开始,市委在抓好市办工业的同时,发动多种经营形式办企业,实行区(镇)、乡、村、联户“五个轮子”一起转,工、农、财、计、建、教等部门一起上,全市迅速掀起大办工业热潮。“七五”期间,全市共兴办各类企业三千六百多家,相当于“六五”期间的20倍。“七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26万元,相当于“六五”期间投资总额的5倍,全市工业迅速发展。1991年全市共有乡以上工业274家,较1983年增加93家,实现产值12.99亿元,较1983年增加1.8倍。其中,具有地方工业特色的电力、造纸、建材、纺织、机械、食品六大支柱产业,共实现产值11.1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6%,共实现利润2627万元,占全市工业总利润的93.5%。(www.xing528.com)

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各企业以治理整顿为动力,狠抓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七五”期间,全县(市)累计投入工业技改资金1100万元,完成技改项目22个,开发新产品23个。同时,各个企业还加强了成本核算,厂对车间,车间对班组,级级考核,层层加压。为挖潜降耗,各企业建立了“万元产值含量包干”或包工包料责任制。开展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斤煤活动,降低能耗。市起重机械总厂、市造纸总厂、市水泥总厂3家重点企业技改后,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