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洋潮汐的时间长度对水位的影响

海洋潮汐的时间长度对水位的影响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3.3主要分潮间的会合周期续表不同潮族分潮间因周期相差较大而会合周期较短,最长约1.1天。

海洋潮汐的时间长度对水位的影响

3.4.2.1 瑞利(Rayleigh)准则与会合周期

观测时段长度决定着是否能可靠求解出分潮的调和常数,从信号滤波角度而言,决定着是否能可靠分离出该频率信号。首先,最基本的要求是达到或接近分潮的周期,如数天或数十天的时长不能可靠计算出年周期分潮Sa的调和常数。其次,分离两个分潮所需的时间长度由瑞利准则决定:设某两分潮的角速率分别为σ1与σ2,则两个分潮的相位之差达到360°的时间长度,定义为这两个分潮的会合周期TR,即

会合周期也称为瑞利周期,观测时段的长度要大于所选分潮中任何两个分潮的会合周期,或略小于最长的会合周期(如0.8倍)。由式(3.22)易知,两个分潮的角速率越接近,会合周期越长。

由表3.1中所列13个主要分潮的角速率,代入式(3.22)可计算出其中任两个分潮的会合周期,列于表3.3,单位为平太阳日。

表3.3 主要分潮间的会合周期

续表

(1)不同潮族分潮间因周期相差较大而会合周期较短,最长约1.1天。

(2)年周期分潮Sa与半年周期分潮Ssa的会合周期为365.2天,与Sa的周期相近,因提取分潮调和常数的基本要求是观测时长达到其周期,当时长达到Sa分潮周期时相应也达到了Sa与Ssa间的会合周期。

(3)全日分潮之间或半日分潮之间的会合周期分别为14.8天、27.6天与182.6天,意味着需约半年的观测水位数据才能可靠分离各分潮。

需注意的是,若观测时段的长度明显短于所选分潮中某两分潮的会合周期,则不能可靠地求取出这两分潮的调和常数,即使只选择其中一个分潮,该分潮也不能可靠估计。以会合周期为182.6天的P1与K1为例,当观测时长为30天时,若在调和分析的潮高模型中只选取K1分潮而未选取P1分潮,则潮汐分析得到的K1分潮的调和常数也是不准确的,是无法分离K1与P1的综合结果的。

3.4.2.2 会合周期的概算

分潮是按族、群、亚群等分别集中排列的,分潮间的角速率差异按同族、同群、同亚群的顺序在减小,由会合周期的定义易知,会合周期按此顺序在增大。现给出按族、群、亚群估计会合周期近似值的方法。

分潮的角速率由式(2.20)计算,则两个分潮的角速率差Δσ可表示为

式中,Δμ1,Δμ2,…,Δμ6为两个分潮杜德逊数的差异。(www.xing528.com)

将上式代入式(3.22),得这两个分潮的会合周期TR

考虑到六个天文参数之间角速率差异大的特点,会合周期TR的量值主要取决于Δμ1,Δμ2,…,Δμ6中第一个非零数对应的天文参数的周期。由表2.1中所列的六个基本天文参数周期易推出如下结论:

(1)不同潮族。

两个分潮属于不同潮族时,Δμ1≠0,则会合周期TR近似为

式中,Tτ为τ的周期,为一平太阴日(24小时50分钟)。因此,不同潮族分潮间的会合周期是以平太阴日为单位,且最长约为一个平太阴日。

(2)同潮族,但不同群。

两个分潮属于同一潮族,但不同群时,Δμ1=0且Δμ2≠0,则会合周期TR近似为

式中,TS为S的周期,为一回归月(27.321 582平太阳日)。因此,同潮族但不同群分潮间的会合周期是以回归月为单位,且最长约为一个回归月。

(3)同群,但不同亚群。

两个分潮属于同一群,但不同亚群时,Δμ1=Δμ2=0且Δμ3≠0,则会合周期TR近似为

式中,Th为h的周期,为一回归年(365.2422平太阳日)。因此,同群但不同亚群分潮间的会合周期是以回归年为单位,且最长约为一个回归年。

(4)同一亚群。

两个分潮属于同一亚群时,Δμ1=Δμ2=Δμ3=0,若Δμ4≠0,则会合周期TR近似为

式中,Tp为p的周期,为8.847年。因此,同一亚群分潮间的会合周期是以8.847年为单位,若Δμ4=0,则易知会合周期将以18.613年为单位。在海洋潮汐学理论中,通常把18.61年视为一个潮汐周期,由18.61年时长的水位数据可分离提取全部分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