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风道模拟分析与设计

城市风道模拟分析与设计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与1.5m与10m高度建筑密度的分布范围及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而30m处建筑分布范围减小了约70%。作为南京城市中心的主干道,高层建筑大多分布在中山路以及洪武北路两侧。图4-60数值模拟风速云图

城市风道模拟分析与设计

1.建筑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在模拟范围内,从数量上分析,在1.5m高度处,所有网格建筑密度均值为28%。约40%的网格的建筑密度在20%~40%,40%的网格的建筑密度在20%以下,其余20%建筑密度大于40%。从空间分布分析,北部的建筑密度比南部略低,建筑密度最高的区域集中在常府街与洪武北路交叉口附近,分布有游府新村、益乐村小区等以4~6层住宅为主的居住小区,这些小区的建筑年代普遍在20世纪90年代,建筑排布较为紧密,绿地较少。而中山路沿线、上海路沿线以及靠近玄武湖的区域,由于道路路幅较宽,绿化较好,并分布着一些公园,建筑密度较低。北京东(西)路以南,由于坐落着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建筑密度也较低。

在10m及30m高度处,由于3层以上的建筑占总建筑数量的67%左右,而10层以上的建筑仅占总建筑数量的10%左右,因此,10m高度截面上的建筑轮廓分布与高1.5m处并没有很大的差异,而30m高度截面上的建筑轮廓分布与高1.5m处相去甚远,10层以上建筑在研究区内整体呈点状分布,并且小范围内集中在中山路、中山东路和洪武北路两侧。此外,与1.5m与10m高度建筑密度的分布范围及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而30m处建筑分布范围减小了约70%。

2.建筑高度空间分布特征

从数量上分析,研究区内50%以上的建筑高度在15~20m的区间内,约15%的建筑不足15m,另有约15%的建筑在20~30m的范围内,其余的建筑均为30m以上。由于研究区属于南京主城区的中心,存在一些超高层建筑,如89层的紫峰大厦等。高层建筑分布基本沿街,或与广场等城市空间相关,主要道路两侧呈点状集聚分布或带状分布,这种空间分布特征与空间区位、交通可达性、基础设施和发展容量需求等因素息息相关[22]。作为南京城市中心的主干道,高层建筑大多分布在中山路以及洪武北路两侧。沿上海路及太平南路则建筑高度普遍较低,这是由于沿线较多分布了多层小区、公园、绿道等(见图4-59)。

3.容积率空间分布特征

(www.xing528.com)

图4-59 研究区不同高度建筑密度及建筑层数、建筑高度、容积率分布

从数量分析,近40%的网格容积率在1.6以下,另有约40%的网格容积率在1.6~3,约20%的网格容积率在3~4.8,均值为2.07。杨俊晏等研究比较了亚洲17个城市的29个中心区,其容积率均值为2.0,中位数为1.9[23],研究区的容积率属于中等水平。从空间分布分析,总体呈南北低中间高的特点。容积率较高的网格分布在中山东路沿线,这是由于在此有新街口商圈。作为南京市的传统CBD,新街口通过近30年的发展,从最开始的十字街扩张成为一个商业区,并不断集聚商业职能和商务功能,用地更为集约,因此,容积率与周边对比相对较高[24]。另外,鼓楼周边也出现了几个容积率较高的点状斑块,这是由个别超高层建筑集中造成的。

4.数值模拟风速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图4-60所示,高1.5m处建筑迎风面的风速普遍介于1~1.2m/s,迎风建筑两侧的风速可达1.4m/s,而背风的风速普遍不足1m/s,属于风速过低的静风区域,同时静风区域比风速适宜区域的面积要大。与线型排布的建筑相比,点状布局建筑周围的风速要更大一些。高10m处建筑迎风面的风速为高1.5m处的2倍左右,大部分区域风速在1.4m/s以上,还有小部分区域的风速可以达到3m/s。背风面静风区域面积显著减小,且静风区集中在建筑排布较为密集的区域。高30m处建筑迎风面的风速为1.5m处的2.5倍左右,大部分区域风速在2.5m/s以上,还有小部分区域的风速可以达到4m/s,静风区域基本消失。风速较高的区域出现在大体量高层建筑的两侧,或者在相距较近的两栋高层建筑之间。对风速进行竖向对比可知,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着“风岛”效应,即越靠近地面,风速越小。这是由于近地面建筑的密集排布对风的传播起到了阻碍作用。

图4-60 数值模拟风速云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