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瀛涯胜览:溜山①國,明本校注

瀛涯胜览:溜山①國,明本校注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蘇門答剌國開船[一],過小帽山②投西南行,好風行十日到其國,番名牒[二]幹③。15世紀時東西海舶經此時,以此山作陸標。《星槎勝覽》溜洋國條作壬不知溜,《鄭和航海圖》作任不知溜。《星槎勝覽》溜洋國條、《鄭和航海圖》作麻里溪溜,即今拉克代夫群島南部的馬里克島,歐洲人訛稱米尼科伊島。

瀛涯胜览:溜山①國,明本校注

自蘇門答剌國開船[一],過小帽山投西南行,好風行十日到其國,番名牒[二]。無城郭,倚山居住,四圍皆海,如洲渚一般,地方不廣。國之西去程途不等,海中[三]天生石門,如城闕樣。有八大處,各有其名:一[四]曰沙溜[五]④,二曰[六]人不知溜,三曰[七]起來溜[八]⑥,四曰[九]麻里奇溜[一○]⑦,五曰[一一]加半年溜,六曰[一二]加加溜,七曰[一三]安都里溜[一四]⑩,八曰[一五]官嶼[一六]。此處皆有所主[一七]而通商船。再有小窄之溜,傳云三千有餘,所謂弱水三千,正此處也。

【校勘記】

[一]船:原作“般”,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二]牒:原缺,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補。

[三]中:原缺,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補。

[四]一:原缺,據紀本補。

[五]溜:原作“溍”,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下同。

[六]二曰:原缺,據紀本補。

[七]三曰:原缺,據紀本補。

[八]起來溜:國本作“來溜”,説本、淡本作“處來溜”,紀本作“起泉溜”。

[九]四曰:原缺,據紀本補。

[一○]麻里奇溜:原作“麻起來里奇溜”,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一一]五曰:原缺,據紀本補。

[一二]六曰:原缺,據紀本補。

[一三]七曰:原缺,據紀本補。

[一四]安都里溜:國本作“每都里溜”。

[一五]八曰:原缺,據紀本補。

[一六]嶼:原作“場”,淡本作“名”,紀本作“瑞”,據國本、説本改。

[一七]主:原作“生”,説本、淡本作“至”,據國本、藝本、紀本改。

【注釋】

①溜山(Maldives):《島夷志略》作北溜,《星槎勝覽》作溜洋國,皆指今印度洋中的馬爾代夫。馬爾代夫是亞洲南部印度洋上的群島國家,由印度洋北部南北走向的兩列平行的珊瑚礁組成,爲世界上環礁最多的地方。共有大小珊瑚島礁和淺灘2000多個,其中構成群島的較大環礁有21個。梵語作maladvipa,意爲華鬘洲,説明其爲大珊瑚環礁群,形狀似鮮花綴成的花環。公元前3世紀即有人居住,從12世紀起成爲伊斯蘭教蘇丹國。

②小帽山:本書南浡里國條、錫蘭國條、榜葛剌國條均見帽山,皆指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北海上的韋島(Weh Island)。15世紀時東西海舶經此時,以此山作陸標。參見本書南浡里國條帽山注。

③牒幹:據蘇繼廎考訂,幹爲斡之訛,牒幹即牒斡,即Dewa或Dwa的對音,是中世紀阿拉伯人對馬爾代夫群島珊瑚環礁群的稱謂,源於梵語dvipa,意思是島或洲,見《島夷志略校釋》北溜條注,第265頁。但諸本皆作牒幹,似不會全誤。

④沙溜:溜山國八大溜之一。《鄭和航海圖》作沙剌溜,即今馬爾代夫群島的木拉庫環礁(Mulaku atoll)中的木拉庫島(Mukaku Island)。

⑤人不知溜:溜山國八大溜之一。《星槎勝覽》溜洋國條作壬不知溜,《鄭和航海圖》作任不知溜。均是另譯名。謝方據方位在官嶼溜和起來溜之間,考證應是今米拉杜—馬杜盧環礁(Miladu-Maduluatoll)中一島嶼。

⑥起來溜:溜山國八大溜之一。即今馬爾代夫群島的蒂拉杜馬蒂環礁(Tiladumati atoll)中的喀雷島(Kalai)。

⑦麻里奇溜:溜山國八大溜之一。《星槎勝覽》溜洋國條、《鄭和航海圖》作麻里溪溜,即今拉克代夫群島南部的馬里克島(Malicut Island),歐洲人訛稱米尼科伊島(Minicoy Island)。

⑧加半年溜:溜山國八大溜之一。《星槎勝覽》溜洋國條、《鄭和航海圖》作加平年溜,即今拉克代夫群島南面的加爾皮尼島(Kalpeni)。

⑨加加溜:溜山國八大溜之一。據《鄭和航海圖》在加半年溜和安都里溜之間,米爾斯認爲應在北緯11°37′,或即今Cagad(kaka-diw?)礁,位於北緯11°30′。

⑩安都里溜:溜山國八大溜之一。即今拉克代夫群島中的安德羅斯島(Androth)。

⑩官嶼溜:溜山國八大溜之一。《西洋番國志》作官塢溜。指今馬爾代夫群島中的馬累島(Male),其國都城即在此。據日本藤田豐八考訂,《島夷志略》中的北溜是Male的對音。

⑫弱水:凡水道由於水淺不通舟楫,古代往往認爲是水弱不能勝舟,稱爲弱水。中國古代稱弱水之名甚多,最早見於《尚書·禹貢》,又見於《山海經·西山經》《山海經·大荒西經》《史記·大宛列傳》《後漢書·西域傳》等。

其間人皆[一]巢居穴處,不識米穀,但捕[二]魚蝦[三]而食。不解穿衣,以樹葉蓋其前後。設遇風水不便,舟師失釘舵損[四],船過其溜,落於[五]瀉水,漸無力[六]而沉没,大概船行謹[七]防此也。

【校勘記】

[一]皆:原作“多”,説本、淡本同。國本缺,據藝本、紀本改。

[二]捕:原作“有”,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三]魚蝦:原作“蝦魚”,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四]損:原缺,據紀本補。

[五]於:原缺,據紀本補。(www.xing528.com)

[六]力:後原衍一“面”字,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删。

[七]謹:原作“涇”,國本作“勤”,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牒幹國王、頭目、民庶皆是回回人,風俗淳美,所行悉遵[一]教門規矩。人多以漁爲生[二],種椰子樹爲業。男女體貌微黑。男子白[三]布纏頭,下圍手巾。婦人上穿短衣,下亦以闊布手巾圍之,又用闊大布[四]手巾過頭蓋覆,只露其面[五]。婚喪之禮,悉依教規而行。

【校勘記】

[一]遵:原作“道”,説本、淡本作“尊”,依國本、藝本、紀本改。

[二]生:原作“知”,紀本作“業”,據國本、説本、淡本改。

[三]白:原缺,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補。

[四]布:原缺,據紀本補。

[五]過頭蓋覆只露其面:原作“過頭遮面”,説本同。淡本作“裹頭遮面”,藝本作“蓋其頭髮,只露其面”。紀本作“過頭遮蓋,上露其面”。據國本改補。

土産降真[一]香不廣,椰子甚多,各處來收買往别國貨賣。有等小樣椰子殼,彼人鏇做酒盅,以花梨木爲足,用番漆漆其口足[二],標緻可用[三]。其椰子外包之穰,打成粗細繩索,堆[四]積成屋,别處番船亦來收買,販往别國,賣與造船等用。其造番船,不用一釘,只鑽其孔[五],皆以索聯[六]縛,加以木楔,然後以番瀝青塗缝[七],水不能漏[八]

【校勘記】

[一]真:原缺,國本、藝本同,據説本、淡本、紀本補。

[二]口足:原作“口是”,藝本作“足口”,據説本、淡本、紀本改。

[三]標緻可用:藝本作“甚美可用”,紀本作“甚爲稀罕”。

[四]堆:原作“惟”,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五]只鑽其孔:原作“其鎖孔”,説本、淡本“鑽”作“鑿”,據國本、藝本、紀本改補。

[六]聯:原缺,淡本作“連”,據國本、説本、紀本補。

[七]縫:原作“之”,國本、説本、淡本、藝本同,據紀本改。

[八]水不能漏:原缺,國本、説本、淡本、藝本同,據紀本補。

龍涎香,其漁者常於溜[一]磯上[二]採得。如水浸瀝青之樣,嗅之不香,火燒腥氣,價高貴,以銀對易。海彼人積採如山,腌爛内肉,轉賣暹羅、榜葛剌[三]國,當錢使用。其馬鮫魚[四]成手臂[五]大塊淡曬乾,倉屋收貯。各國亦來買販他處賣之,名曰“溜魚”。又織一等絲嵌手巾,甚密實,長闊絶勝他處。所織一等織金方帕,男子纏頭可用,其價有賣銀五[六]兩之貴者。

【校勘記】

[一]溜:原作“留”,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二]磯上:原作“處”,據藝本改補。

[三]榜葛剌:原作“榜剌葛”,國本、藝本缺,據説本、淡本、紀本改。

[四]切:原作“功”,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五]手臂:原作“王劈”,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六]五:原作“二”,據國本、藝本、紀本改。

【注釋】

①龍涎香:又名阿抹香,爲抹香鯨科動物抹香鯨胃内分泌的一種物質的乾燥品。抹香鯨群居,活動於熱帶、亞熱帶的温暖海洋中。《諸番志》卷下龍涎條:“大食西海多龍(按即抹香鯨),枕石一睡,涎沫浮水,積而能堅,鮫人採之,以爲至寶。”香呈半透明的蠟狀膠塊,通常爲小塊,色澤不一,黄色和黄褐色的俺八兒(ambar)稱爲琥珀,灰色或黑色的稱爲龍涎香。燃燒香氣四溢,酷似麝香而清芬幽雅,被其香煙熏過之物,香氣持久不散,是一種高級香料。並有治療咳喘氣逆、心腹諸痛的藥用功能。《格古要論》謂白者如白藥煎,黑者如五靈脂。

②馬鮫魚(Scomberomorus niphamius):又名溜魚。《島夷志略》北溜條稱魚乾。又名海溜魚,海溜即馬爾代夫語kalu的對音,馬爾代夫語稱馬鮫魚爲kalu-lili-mas,今名鰹魚(bonito)。

其氣候常熱如夏,土瘦少米,無麥[一]蔬菜不廣,牛、羊、鷄、鴨皆有,餘無所出。國王以銀鑄錢使用。

[二]國寶船至西洋[三],一二隻亦往此處收買龍涎香、椰子等物,乃一[四]小邦也。

【校勘記】

[一]麥:原脱,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補。

[二]中:原脱,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補。

[三]至西洋:原缺,據藝本補。

[四]一:原缺,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