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貌在地形图上表示方法

地貌在地形图上表示方法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形图上所表示的内容除地物外,另一部分内容就是地貌。图8.14 为一综合地貌及其在地形图上的表示。图8.14综合地貌及其等高线表示山谷两山脊之间的凹部称为山谷。2)等高线表示地貌的方法图8.15等高线原理图在地形图上,表示地貌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等高线法。必须指出,在同一幅地形图上一般不能有两种不同的等高距。山头的示坡线仅表示在高程最大的等高线上。

地貌在地形图上表示方法

地形图上所表示的内容除地物外,另一部分内容就是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凹凸不平的自然形态。地球表面的形态,主要是由地球本身内部矛盾运动的内力和外力作用的结果形成的。因此,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多数是有一定规律性的,认识了这种规律性,然后采用恰当的符号,即可将它表示在图纸上。图8.14 为一综合地貌及其在地形图上的表示。

1)地貌的基本形状及其名称

地貌虽然千姿百态,比较复杂,但一般可归纳为五种基本形状:

(1)山 较四周显著凸起的高地称为山,大者叫山岳,小者(比高低于200 m)叫山丘。山的最高点叫山顶,尖的山顶叫山峰。山的侧面叫山坡(斜坡)。山坡的倾斜在20°~45°的叫陡坡,几乎成竖直形态的叫峭壁(陡崖)。下部凹入的峭壁叫悬岩,山坡与平地相交处叫山脚。

(2)山脊 山的凸棱由山顶延伸至山脚者叫山脊。山脊最高的棱线称山脊线(或分水线)。

图8.14 综合地貌及其等高线表示

(3)山谷 两山脊之间的凹部称为山谷。两侧称谷坡。两谷坡相交部分叫谷底。谷底最低点连线称山谷线(又称合水线)。谷地与平地相交处称谷口

(4)盆地(洼地) 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叫盆地。最低处称盆底。盆地没有泄水,水都停滞在盆地中最低处。湖泊实际上是汇集有水的盆地。

(5)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的低洼山脊处,形状像马鞍,称为鞍部。

地球表面的形状,虽有千差万别,但实际上都可看作是一个个不规则的曲面。这些曲面是由不同方向和不同倾斜的平面所组成,两相邻倾斜面相交处即为棱线,这些棱线称为地貌特征线(地性线)。山脊线和山谷线都是棱线,如果将这些棱线端点的高程和平面位置测出,则棱线的方向和坡度也就确定。

与地球表面起伏形态密切相关的地貌特征点有:山顶点、盆地中心点、鞍部最低点、谷口点、山脚点、山坡坡度变换点等。这些特征点和特征线就构成了地貌的骨骼。在地貌测绘中,测点就应选择在这些特征点上。

2)等高线表示地貌的方法

图8.15 等高线原理图

在地形图上,表示地貌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等高线法。等高线能够真实反映出地貌形态和地面高低起伏。

(1)等高线的概念 在图8.15 中,有一高地被等距离的水平面P1、P2和P3所截,在各平面上得到相应的截线,将这些截线沿铅垂方向投影(即垂直投影)到一个水平面上,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在图纸上,便得到了表示该高地的一圈套一圈的闭合曲线,即等高线。所以等高线就是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也就是水平面与地面相交的曲线。

(2)等高距及等高线平距 从上述介绍中可以知道,等高线是一定高度的水平面与地面相截的截线。水平面的高度不同,等高线表示地面的高程也不同,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等高线平距。由地形图了解实际地貌的形状,是通过等高线的形状和等高线平距的变化来实现的。在同一地形图上,等高距是一个常数。而等高线的平距随地形的陡缓而变化,地势越平缓,平距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反之,平距越小,等高线越密,地势越陡。因此,由等高线的疏密可以判断地势的陡缓。而地貌的形状,也可以通过等高线的形状看出来。

在同一比例尺地形图中,等高距越小,图上等高线越密,地貌显示就越详细、确切。等高距越大,图上等高线就越稀,地貌显示就越粗略。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等高距越小越好。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等高距很小,等高线非常密,不仅影响地形图图面的清晰,而且使用也不便,同时使测绘工作量大大增加,因此,等高距的选择必须根据测图比例尺的大小、地形高低起伏程度和使用地形图的目的等因素来决定。表8.8 为规范规定的1∶500~1∶2 000 比例尺地形图基本等高距的选择标准。必须指出,在同一幅地形图上一般不能有两种不同的等高距。

表8.8 基本等高距表

图8.16 示坡线的表示

(3)示坡线 用等高线表示地形时,会发现盆地的等高线和山头的等高线在外形上非常相似。如图8.16(a)表示的为盆地地貌的等高线。图8.16(b)所表示的为山头地貌的等高线。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山头地貌是里面的等高线高程大;盆地地貌是里面的等高线高程小。为了便于区别这两种地形,就在某些等高线的斜坡下降方向绘一短线来表示坡向,并把这种短线叫示坡线(图8.16)。盆地的示坡线一般选择在最高、最低两条等高线上表示,能明显地表示出坡度方向即可。山头的示坡线仅表示在高程最大的等高线上。

3)等高线的分类

为了更好地表示地貌的特征,便于识图用图和满足某些工程的需要,地形图上主要采用下列四种等高线:

(1)基本等高线(又称首曲线) 即按规范规定的等高距(基本等高距)勾绘的等高线,称为基本等高线或首曲线。陆地和岛屿的地面以平均海水面(高程为零)起勾绘第1 条基本等高线,因此,地形图上基本等高线的高程应为基本等高距的整数倍。基本等高线以线粗0.15 mm的细实线表示(图8.17),其上不注记高程。

(2)加粗等高线(又称计曲线) 为了读图方便,从平均海水面的等高线起,其间每隔4 条加粗1 条,把加粗的等高线称为计曲线,因此地形图上计曲线的高程应为基本等高距5 倍的整数倍。计曲线的线粗为0.3 mm,在其上适当地方断开注记高程值(图8.17)。计曲线增加了地形图的层次感,同时由于计曲线注记了高程,在图上读取点位高程非常方便。(www.xing528.com)

图8.17 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的表示

(3)半等高距等高线(又称间曲线) 按1/2基本等高距勾绘的等高线称为半等高距等高线或间曲线,间曲线以虚线表示(图8.17)。间曲线能显示首曲线不能显示的地貌特征。在局部范围内,为了适应工程需要,将地貌表示得更细致、更真实,在平地当首曲线间距过稀时,可加测间曲线,间曲线可不闭合,但一般应对称。

(4)助曲线 助曲线是按1/4 基本等高距勾绘的,也是以虚线表示。

4)等高线的特性

深刻了解等高线的特性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描绘等高线。等高线的规律和特性可归纳如下几条:

图8.18 两条相同高程的等高线

(1)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高程相等 因为等高线是水平面与地表面的交线,而在一个水平面上的高程是一样的,所以等高线的这个特性是很明显的。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凡高程相等的点一定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当水平面和两个山头相交时,会得出同样高程的两条等高线(图8.18)。

(2)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 一个无限伸展的水平面和地表面相交,构成的交线不可能不是一个闭合曲线。所以某一高程的等高线必然是一条闭合曲线。由于具体测绘地形图的范围是有限的,所以等高线若不在同一幅图内闭合,也会跨越一个或多个图幅闭合。按此特性,可得出等高线不能在图中间任意中断。在具体绘图时,等高线除遇有房屋、公路、某些工业设施及数字注记等地物符号时,为了图面清晰需要中间断开之外,其他地方不能中断。只有间曲线可以在不需要表示的地方中断,因为它是辅助首曲线表示地貌的,并只在局部地区使用。

(3)不同高程的等高线一般不能相交 因为不同高程的水平面是不会相交的,所以它们和地表面的交线也不会相交。但是一些特殊地貌,如陡壁、陡坎的等高线就会重叠在一起(图8.19),这些地貌必须加用陡壁、陡坎符号表示。通过悬崖的等高线才可能相交(图8.20)。

图8.19 陡壁、陡坎的等高线

图8.20 悬崖的等高线

(4)等高线与分水线(山脊线)、合水线(山谷线)正交 由于等高线在水平方向上始终沿着同高的地面延伸着,因此等高线在经过山脊或山谷时,几何对称地在另一山坡上延伸,这样就形成了等高线与山脊线及山谷线在相交处成正交,如图8.21 所示。

(5)经过河流的等高线横跨而过,必然在接近河岸时折向上游,与河岸相交后,再从对岸趋向下游。

(6)等高线间平距的大小与地面坡度的大小成反比。在同一等高距的情况下,如果地面坡度越小,等高线在图上的平距越大,反之,如果地面坡度越大,则等高线在图上的平距越小。换句话说,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就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就稀。等高线的这些特性是互相联系的,其中最本质的特性是第一个特性,其他的特性是由第一个特性所决定的。在碎部测图中,要掌握这些特性,才能用等高线较逼真地显示出地貌的形状。

图8.21 山脊与山谷的等高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