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氏双缝干涉与劳埃德镜-大学物理教程成果

杨氏双缝干涉与劳埃德镜-大学物理教程成果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7-2双缝干涉实验图图7-3干涉条纹杨氏双缝干涉条纹的明暗对比度十分明显,干涉条纹都与狭缝平行,条纹间距相等。例7-1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单色光垂直入射到缝间距为0.45 mm的双缝上。图7-5给出了劳埃德镜实验示意图,劳埃德镜是一块下表面涂黑的平面玻璃片或金属板。

杨氏双缝干涉与劳埃德镜-大学物理教程成果

1.杨氏双缝干涉

杨氏双缝干涉是利用分波阵面法获得相干光,从而形成干涉现象的典型实验。实验装置如图7-2所示,一普通单色光源(如钠光灯),入射到带小孔S的屏上,S可以视为发射球面波的点光源,从S发出的球面波遇到其后面开有两个小针孔S1和S2的屏。S1和S2的光振动都来自同一点光源S,是由同一波面分出来的,满足相干条件,S1和S2即为一对相干光源。从S1和S2发出的光波到达后面的接收屏E上,就得到明暗相间的干涉图样。

图7-2 双缝干涉实验图

图7-3 干涉条纹

杨氏双缝干涉条纹的明暗对比度十分明显,干涉条纹都与狭缝平行,条纹间距相等。用不同的单色光源做实验时,各明暗条纹的间距并不相同,波长较短的单色光如紫光,条纹较密集,波长较长的单色光如红光,条纹较稀疏,如图7-3所示。激光问世后,利用它的单色性好和高亮度的特性,照射双缝可以得到更加清晰明亮的干涉条纹。

下面定量分析屏幕上形成干涉明暗条纹应满足的条件。如图7-4所示,光波在真空中传播时n1=n2=1,D≫d,θ很小,则有光程差为

在点P发生干涉增强的条件满足:

在点P产生干涉减弱时满足:

θ分别对应明(暗)条纹中心的角位置。对光程差为其他值的各点,光强介于最明和最暗之间。

图7-4 干涉条纹计算用图

设点P离屏幕中心点O的距离为x,因为θ很小,故x=D sinθ≈D tanθ,则明纹中心的位置为

暗纹中心位置为

两相邻明纹或暗纹的距离(条纹间距)均为

由上面分析可知,杨氏双缝干涉条纹有如下特点:(www.xing528.com)

(1)屏上明暗条纹的位置,是对称分布于屏幕中心点O两侧且平行于狭缝的直条纹,明暗条纹交替排列;

(2)相邻两个明纹或两个暗纹的间距相等,与干涉级无关,相邻条纹间距和波长成正比,与双缝间距成反比。

因此,当D、d一定时,用不同的单色光做实验,则入射光波长越小,条纹越密;波长越大,条纹越稀。如果用白光做实验,则除了中央明纹的中部因各单色光重合而显示为白色外,其他各级明纹将因不同色光的波长不同,使得它们的极大所出现的位置错开而出现彩色。

例7-1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单色光垂直入射到缝间距为0.45 mm的双缝上。双缝与屏之间垂直距离为1.0 m,若测得第一级明纹到同侧第四级明纹的距离为3.6 mm,求:(1)所用单色光的波长;(2)若入射光波长为650 nm,则相邻两暗纹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解 (1)根据光屏上干涉明纹条件可得

可知,入射光波长为

可知,入射光波长为

(2)若入射光波长为λ2=650 nm,则相邻两条纹间距为

∗2.劳埃德镜实验

劳埃德镜实验也是以分波阵面法获得相干光源,它不但显示了光的干涉现象,而且还显示了当光由光疏介质(折射率较小的介质)入射到光密介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时,反射光的相位发生了跃变。

图7-5给出了劳埃德镜实验示意图,劳埃德镜是一块下表面涂黑的平面玻璃片或金属板。从狭缝S1发出的光,一部分直接射向屏P,另一部分掠射到反射镜面M上,反射后到达屏P上。S2是S1在镜中的虚像,反射光可看成是虚光源S2发出的,S2和S1构成一对相干光源,图中阴影区域表示叠加的区域,于是在屏上可以看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图7-5 劳埃德镜实验示意图

若将屏P移至与镜端L接触的P′处,此时从S2、S1发出的光到达接触点L的距离相等,在L处应出现明纹,但实验事实是暗纹,这表明由直射到屏上的光波和从镜面反射来的光在L处相位相反,即相位差为π。这一相位的变化只能在反射过程中发生,这意味着光从光疏介质掠射向光密介质界面反射时,损失了半个波长的波程,这种现象称为半波损失。实验表明,光从光疏介质入射到光密介质而被反射时,都会产生半波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