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选择透视图基本参数

如何选择透视图基本参数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上述视野的定义,尝试“睁只眼闭只眼”的感觉,会体会到人的视野形如一椭圆锥,称为视锥。用水平面沿视锥中轴线剖切视锥,所得素线与中轴线的夹角称为水平视角,其最佳值约为54°。用铅垂面沿中轴线剖切视锥,所得的视角称为垂直视角,分俯、仰两部分,其大小视观看对象而各不相同。多数情况下,视高可按人的身高选取。

如何选择透视图基本参数

1)视点的选定

视点S 的选定意味着站点的位置及视高(视平线的高度)均被确定,因此在确定站点s 时,应当注意满足视觉的几方面要求。

(1)视野要求

在视觉方面:眼球固定注视一点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有单眼与双眼之分,我们常说的视野通常指前者。按上述视野的定义,尝试“睁只眼闭只眼”的感觉,会体会到人的视野形如一椭圆锥,称为视锥(图11.24)。

用水平面沿视锥中轴线剖切视锥,所得素线与中轴线的夹角称为水平视角,其最佳值约为54°。用铅垂面沿中轴线剖切视锥,所得的视角称为垂直视角,分俯、仰两部分,其大小视观看对象而各不相同。一般地,人们观察建筑群体全景的最佳仰角为18°,观赏单体建筑的最佳仰角是27°,观赏建筑局部的最大仰角为45°。垂直俯角的值比仰角值略大一些,但不宜大于45°。从事设计与绘制透视图时,必须考虑到对上述视角要求的满足。

图11.24 视野图

如图11.25 所示,在站点s2 处,水平视角完全能够满足最佳视角要求,但因垂直视角超过了27°,两灭点相对于建筑物的高度而言就显得相距太近。于是,在所绘出的透视图中,建筑物水平轮廓线急剧收敛,画面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因畸变而失真。若在满足水平视角要求的同时,也考虑到对垂直视角要求的满足,将站点移至s1 处,这样绘出的透视图,其视觉感受会因轮廓较为平缓而显得舒展、自然。

图11.25 不同视角(距)的效果

以上例子不单是说明视角大小对透视图效果的影响问题,更主要的是两种视角的选择对不同的透视对象而言应有不同的侧重。例如,对现代高层建筑而言,仅仅讨论其水平视角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当其仰角要求被满足时,其水平视角肯定是满足了的。当然,对于或低矮或扁长的形体,其水平视角则应优先考虑。

(2)全貌要求

站点选择应满足的另一个要求是:所绘出的建筑透视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的外部形态。如图11.26 所示的形体,与图11.25 的完全一致(包括仰角),但若视点位置不当,原本为L 型的形体完全可能被误认为仅是一长方体,而且长、宽方向的视觉印象也发生了颠倒。

图11.26 不同站点的效果

此外,在选择站点位置时,还应考虑对客观环境的忠实反映,即使是在后期渲染、配景时,这也是应当重视的问题。

视高是一个与视点位置相关的问题。它是指视点与站点间的高度,在画面上表现为视平线与基线间的距离(三点透视除外)。多数情况下,视高可按人的身高选取。这种视高条件下所形成的透视图接近人的真实视觉感受,画面显得真实、自然。当考虑到对环境的尊重,或设计人员为了强调建筑的个性特征时,视平线可以适当升高或降低。但要注意,视平线的升高意味着视高的增大,而视平线的降低则不一定是指视高的减小。因为降低视平线往往是连同基线一起进行的,其实质是站点或视点的降低。更准确地说,则往往是建筑物的地面与透视图中的基面不再共面。

升高视平线可以使被表现的范围得到扩展,画面显得更开阔,犹如鸟瞰一般。所以,用升高视平线的方式表现建筑群体的透视图又称为鸟瞰图。此外,此法还可用于表现室内、表现场景等。

降低视平线后将使透视图产生仰视的感觉,建筑将因此而显得更高大、雄伟。当然,是否给观看者这种感受还与建筑自身的性格有关,如图11.27 所示的莱特的流水(考夫曼)别墅,虽然采用了降低视平线的方式去表现,但建筑仍不失为一种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并充满着亲切感的田园建筑。(www.xing528.com)

2)画面与建筑物的相对位置

画面与建筑物的相对位置包括角度和距离两个方面。

图11.27 降低视平线

画面与建筑物的夹角主要指建筑物主要立面与画面的夹角。如图11.28 中的α,这些角度的大小将影响建筑立面表达的侧重点。随着α 角的增大,建筑与画面相邻的两个立面在透视图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变化。与图11.26 相比较,这种变化与站点从左向右移动所造成的变化具有相似之处。

图11.28 不同角度的影响

在绘制透视图时,上述角度的选择显然不是由单方面因素决定的,既应该考虑对象表现上的需要,又要照顾到作图的方便程度。例如,许多人在绘图时取α 角等于30°,这个角度一方面使得手工作图较方便(求灭点位置时),另一方面30°角将使建筑的主要立面得到更充分的展示和表现,使得建筑各立面的透视主次分明。如将α 取为45°,虽然作图方便程度相当,但如暂不考虑站点位置的影响,则相邻立面被表现的机会是均等的。但这就好比用正等测表现正方体一样,图面会显得呆板、没有生气。若α >45°,则建筑的长宽方向经透视后会“黑白”颠倒,这在某些表现街景的图中时有所见。

画面与建筑物的距离是指:在夹角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地移动画面所造成的距离变化。这种距离的变化也将对透视图产生影响。当画面位置相对于视点平行移动时,所生成的透视图将发生大小变化,但透视图自身各部分的比例关系保持不变。利用这种特性,在实践中往往根据图幅大小的需要来决定画面的具体位置。当需要绘制较大的图形时,可以将画面向远离视点的方向移动;反之,则向靠近视点的方向移动。通过这种方式,理论上可得到任意大小的透视图。但作图时,建议使建筑物上的典型墙角线位于画面上,这样的墙角线将因为反映真高而给绘图带来不少方便。

绘制的透视图是否被放大,取决于对象与画面的前后位置关系。当对象位于画面之后,所绘图形缩小;当对象位于画面之前,所绘图形放大;当对象位于画面上时,所绘图形保持原大不变。可见,画面是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分界面。

3)确定视点及画面的方法

在给定建筑平、立面图以后,绘制透视图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根据表现的需要,以本节介绍过的有关知识为指导,合理选择视点及画面的有关参数。以下介绍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图11.29所示。

图11.29 绘图参数的确定

①过平面图某墙角作基线g-g,二者间夹角α 视需要而定,一般取30°。

②过建筑最远的转角点或轮廓线(如圆弧墙等)作基线的垂线,由此可得画面图幅的近似宽度B。

③将近似宽度三等分,在中间一段内根据需要选择视心的基面投影sg 的位置,并由sg 作g-g线的垂线ssg

④取ssg长度为画面近似宽度B 的1.5~2.0 倍,即可确定站点的位置。执行此步骤的结果,将主要影响水平视角与垂直视角的大小,故一定要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酌情处理。例如,低矮而偏长的建筑应考虑满足最佳水平视角(≤54°),高大细长的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则主要满足垂直视角的要求(≤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