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汽车NVH综合技术:车轴布置对舒适性的影响

汽车NVH综合技术:车轴布置对舒适性的影响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这个不同点为背景,对乘坐舒适性的区别之处加以预测。根据对分析模型的计算,考虑该背景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从以上结果可知,用驾驶室位置的振动幅度来评价乘坐舒适性,后2轴车优势明显。对两个车型的乘坐舒适性能出现差别的背景加以说明。从以上分析结果可知,车轴的布置、悬架的弹簧特性,以及重心位置等因素影响着簧上振动的分布,同时也对同乘坐舒适性相关的车体振动有着很大的影响。

汽车NVH综合技术:车轴布置对舒适性的影响

6×2的前2轴车和6×2的后2轴车负载标准是不同的。以这个不同点为背景,对乘坐舒适性的区别之处加以预测。根据对分析模型的计算,考虑该背景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另外,这里不仅要考虑驾驶室位置的乘坐舒适性,包含货厢在内的车身的振动性能也是需要讨论的对象,如图8-19所示。

作为研究的对象,以下2轴类型的车,GVW都设定为20t。

978-7-111-46010-7-Part02-82.jpg

图8-19 前2轴车和后2轴车的比较

图8-20是在ISO A级路面上以80km/h速度行驶时上下方向的车体加速度分布。在图中,还记录了后2轴车的实测数据。

978-7-111-46010-7-Part02-83.jpg

图8-20 前两轴车和后两轴车的比较

其结果显示,后2轴车的节点位于前部,同前2轴车相比,后部货厢位置的振动幅值高,前部驾驶室位置的振动幅值低。从以上结果可知,用驾驶室位置的振动幅度来评价乘坐舒适性,后2轴车优势明显。

对两个车型的乘坐舒适性能出现差别的背景加以说明。作为最主要的原因,认为是悬架特性、重心点的位置以及车体振动分布和簧上共振模态的节点等。

首先,分析悬架特性的影响。两个车型的悬架特性见表8-1。为了对悬架的硬度、柔软程度进行对比,表8-1中显示的是轴重量与弹簧刚度的比值。该值越大则悬架越硬。

表8-1 轴重量/悬架弹簧刚度比较(单位:N/N·m)

978-7-111-46010-7-Part02-84.jpg

978-7-111-46010-7-Part02-85.jpg

图8-21 悬架特性的影响

图8-21是后2轴车与前2轴车的悬架特性,作等价处理(固有振动频率、减衰系数一定)后车体的振动分布情况。车辆后部的车体振动(货厢振动),后2轴车由于后悬架的弹簧刚度软化后和前2轴车一样低,而前2轴车的悬架弹簧刚度硬化后同后2轴车一样高。由此可知,对于货厢的振动,基本上是由后悬架的弹簧刚度特性所决定的。基于此,车辆前部驾驶室的振动,即使调整悬架弹簧刚度,前2轴车比后2轴车高的倾向也是无法改变的。所以,乘坐舒适性不仅仅是由悬架的特性决定的。(www.xing528.com)

也就是说,前2轴车为了达到后2轴车同样的乘坐舒适性,计算显示其所有悬架的弹簧刚度要降低30%~40%,同后2轴车达到相同的悬架柔软程度。

978-7-111-46010-7-Part02-86.jpg

图8-22 载荷分布的影响

车体振动,除了由悬架特性所决定的振动传递以外,振动模态的形成状况也有很大的影响。前2轴车和后2轴车的一个差别点是重心点和轴距,对振动模态节点的形成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可以调整两台车的重心点位置,检查驾驶室位置的乘坐舒适性有何变化。图8-22是在ISO A级路面上以80km/h速度行驶时驾驶室上下方向的振动加速度(0~8Hz的rms值)在重心位置移动时的变化情况。重心移动操作是在计算模型上实现的,实际上可以在确保弹簧的行程条件下,调整载重量即可实现重心位置的移动。

从图中可知,后2轴车的原状态即为最佳状态,前2轴车的重心点向后移动(接近后2轴车的状态)时,乘坐舒适性变得越来越好。

978-7-111-46010-7-Part02-87.jpg

图8-23 悬架特性的影响

为了解该现象的原因,对构成车体振动的2个簧上共振模态,即上下跳动模态和俯仰振动模态的相关性加以调查。图8-23中,显示了每个车型的振动模态及耦合后的模态。两个车型有如下的特征。

前2轴车:节点位于车体中央的俯仰模态(f0=7Hz)和节点位于后部的上下跳动模态(f0=2.0Hz),中间位置的振幅较小,离开中央位置后的两边呈现对称形式的振幅上升趋势。因此,在驾驶室附近,两个模态成分相互叠加后,振动幅度加大。

后2轴车:两个模态节点分别位于前轴、后轴附近,前悬架接近于解耦条件。决定前轴附近车体振动的前悬架的模态(f0=1.8Hz)频率较低,振幅也较小,而车体后部的振动是由后悬架的振动模态(f0=3.3Hz)所决定的,货厢的振动幅度较大。

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前2轴车的重心点向后方移动后,如图8-24所示,俯仰模态节点向后方向移动,另外,上下跳动模态的节点向前接近前轴,呈现同后2轴车一样的模态状态,乘坐舒适性提高。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知,车轴的布置、悬架的弹簧特性,以及重心位置等因素影响着簧上振动的分布,同时也对同乘坐舒适性相关的车体振动有着很大的影响。

978-7-111-46010-7-Part02-88.jpg

图8-24 重心点移动和簧上质量共振节点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