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花与曹雪芹:探析悲剧命运

天花与曹雪芹:探析悲剧命运

时间:2023-09-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有凤姐之女大姐儿出天花的情节。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之前,我国已经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并具有了一定规模的应用。曹雪芹的爱子罹疾,不治而亡。曹雪芹因之身心剧痛,伤感成疾,“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然而书中关于天花的这一情节竟延伸至曹雪芹的悲剧命运中,可谓一语成谶。

天花与曹雪芹:探析悲剧命运

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有凤姐之女大姐儿出天花的情节。作为贵族家庭的贾府,除了“款留两位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以外,还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计有: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忌煎炒等物;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拿大红尺头给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裳;此外还遵医嘱预备桑虫、猪尾。至于这些措施有何作用,可结合前人的解读一一进行分析。

打扫房屋的目的当是为了确保环境清洁,此时病人的自身免疫力较差,清洁的环境有助于隔绝新的感染源;此外这一举动也表示对供奉礼仪的虔诚。供奉痘疹娘娘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迷信心理,当然也可能对病人起到心理安抚的作用,但是鉴于大姐儿年龄幼小,后一作用的效果可能非常有限。关于忌煎炒的目的,大体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这是防止用油烹调而污染空气;另一观点则认为,煎炒要用豆油,忌煎炒是为了避“痘”之讳,其目的是出于对病人家属的心理安抚。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其目的应该是为了隔离病人,一可防止对病人的干扰,有利于病人静养,其次是防止天花病毒传染。

至于用大红的绸子裁剪衣服,据笔者推测,这有可能与西方及日本在面对天花时所施行的“红色疗法”相近,即认为红色象征着驱邪和吉祥,给病人盖红色被子、挂红色蚊帐、穿红色衣服等可求平安。这可能与中国人在本命年时穿着红色衣服的习俗具相同寓意。

关于桑虫(即桑蚕蚕蛹)和猪尾,有人解读为“茧如豆,破可出;猪短尾,不久长”,认为采用这两样东西意在讨口彩。还有人据清代庵的《本草易读》中的记载:“痘疮便秘,任食肥肉”“(蚕茧)消皮肤之风疮。灭疮瘢,而拔疔根,息金疮而疗风痔”,认为这两样东西具祛病、平复瘢痕的作用。

中国人痘接种术 

从上述分析可见,这些措施对天花诊治所能起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真正对治疗发挥了作用的应该还是两位医生的“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之前,我国已经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并具有了一定规模的应用。其具体施种方法之一,就是取天花痘痂研成极细的粉末,用细管吹入被接种者鼻孔。俞茂鲲为精研痘症的清代医家,其所著的《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记载到:“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

到17世纪时,人痘接种术的推广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康熙在《庭训格言》中写道:“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此外,乾隆时期的医家张琰也曾在其所著的《种痘新书》中记载到:“余祖承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其治疗效果可见一斑。

随着种痘术的推广,其影响开始向国外辐射。在康熙年间,俄罗斯首先派遣留学生到我国学习痘医。此后种痘法经俄国传至土耳其和北欧,此后又传至欧洲各国和印度,渐及日本和朝鲜。至18世纪中叶,人痘接种术已遍及欧亚各国。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伏尔泰(公元1694—1778年)曾就推广种痘术一事批评法国人,他说到:“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中国人的种痘方法的确是大不相同的;他们并不割破皮肤;他们从鼻孔把痘苗吸进去,就好像闻鼻烟一样;这种方法比较好受,但是结果一样。这一点可以证实:倘若我们在法国曾经实行种痘,或许会挽救千千万万人的生命。”(www.xing528.com)

公元1796年,英国人真纳受人痘接种术的启示,试种牛痘成功。人痘接种术被逐步取代,渐渐淡出。曾有学者评价道:人痘接种术无疑是我国人民最伟大的历史创造之一,它曾经挽救了无数生命,对世界医学科学的发展,乃至人类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价值毫不逊色于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有学者推断,从小说中的情节看,凤姐女儿当是事先接种过人痘疫苗的,所以“症虽险,却顺,倒还不妨”,此后果然内毒迅速散发,顺利康复。但现实生活中的曹雪芹却未如此幸运,因为当时对种痘的推广规模毕竟有限,除了官宦富绅阶层外,贫寒庶民之家未必能普遍得益。

有学者据现存不多的资料考证,曹雪芹的前妻育有一子,至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癸未年)为虚岁十二岁,正值天真烂漫、善解人意的年龄,曹雪芹对其爱若珍宝。然而就在这一年北京天花肆虐,无数儿童因而夭亡。清代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对此曾有诗记载:“三四月交十月间,九门出儿万七千;郊关痘殇莫计数,十家襁褓一二全。”曹雪芹的爱子罹疾,不治而亡。曹雪芹因之身心剧痛,伤感成疾,“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他的好友敦诚、张宜泉的孩子也同遭厄运。痛于曹雪芹父子之殇,敦诚在《挽曹雪芹》一诗中沉痛写到:“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并加了“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的注释。

人们常常称许《红楼梦》一书在情节设计上是“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之外”。然而书中关于天花的这一情节竟延伸至曹雪芹的悲剧命运中,可谓一语成谶。白雪歌残,红楼梦断,良可叹息。

曹雪芹雕像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15年4月1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