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大发明指南针:引领人类航行

四大发明指南针:引领人类航行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指南针具有指明方向的作用,在航海、行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发明指南针之前,人类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会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使人类航行不会再迷失方向。“司南”显然是一种可以指示方向的工具。有指南针之前,航海只能使用观星的方法推算大概方位。指南针出现后,海员们不仅可以确定方位,有时甚至能推算出两地间的里程。

四大发明指南针:引领人类航行

指南针具有指明方向的作用,在航海、行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发明指南针之前,人类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会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使人类航行不会再迷失方向。

提起指南针,就难免要谈起中国的“司南神话”。关于司南问题,多年来学者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的关键点在于: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磁石的指极性的?到底有没有司南这种东西?造出的司南能不能起到指示方向的作用?

关于司南的记载最早出现在秦朝鬼谷子》一书:“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意思是说,郑国人到山上采玉,一定要带“司南之车”,这样就不会迷失方向。“司南”显然是一种可以指示方向的工具。

水浮法指南针实用性很强,最先应用于航海导航

西汉时期,淮南刘安招募了很多奇人异士,编著过一本叫《淮南万毕术》的书,其中有许多奇怪的传说,有一条内容是:“磁石悬入井,亡人自归。”“亡人”指的是在外迷路的人。这个传说的意思是,将磁石悬挂在井中,则在外迷路的家人便能找到回家的路。这一传说虽然荒诞不经,但从侧面显示出,中国古人确实认识到了磁石与方向指示具有一定的关系。这说明,最迟在西汉时期,中国古人就认识到了磁石可以指方向。

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中具体描述了司南的样子:“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杓,就是指勺子。这段话是说,司南这种勺子,投在地上,它的柄会指向南方。这就很清楚地表述出了司南其实就是磁性指向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地球的概念,但已从经验上发现磁石的两极与南北向有近似的对应关系,从一些文献上来看,当时的古人的确已经认识到了磁石具有指示方向的功能。

到了北宋时期,中国古人已经不局限于寻找、使用天然磁石,而是可以将铁进行磁化,让它有指向性。北宋《武经总要》中提到了一种叫作“指南鱼”的装置,这种“指南鱼”是把薄铁片剪成长2寸、宽5分的鱼形,鱼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使鱼能够像船一样漂浮在水面上。先将铁鱼用炭火烧红,这时铁片内部的磁畴分布杂乱无规律。然后将其取出,令铁鱼头尾指向南北方向摆好,再迅速蘸水冷却。此时,在地磁场作用下,铁片内部的磁畴会沿地磁场方向定向排列。随着铁鱼冷却,这种定向排列方式被固化下来,铁鱼因此具有了磁性。虽然古人并不知道这些科学原理,但发明的技术却完全可以与科学原理一一对应上。

指南鱼。福建泉州开元寺泉州湾古船陈列馆藏

延伸阅读

司南复原引发的思考:不要小瞧中国古人的智慧

1945年,中国博物馆学家兼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文献记载、汉代画像及出土文物复原了王充描述的“磁石勺”司南。王振铎将磁石打磨成勺形,放在光滑的方盘上,向下拨动勺柄,使勺子在方盘上转动,等旋转的司南稳定后,它的长柄就会指向南。

然而,1952年中国代表团向苏联赠送了一个“司南复原品”礼物。据悉,按王振铎的方法制成后,这个司南复原品的指南效果非常差,于是,只得用现代手段给这个司南人工充磁,才送给苏联。

于是,许多质疑司南不是四大发明之一的声音冒了出来。有人认为,没有现代科技的充磁手段,汉朝人根本就不可能成功造出司南;还有人认为,王充《论衡》中“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这段文献实际上描述的根本就不是磁性指向器,而是天上的北斗七星

1945年,中国博物馆学家兼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复原的“磁石勺”司南

后来,科学家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当时使用的天然磁石品质不算太好;

二是琢磨的玉工没有经验,在雕琢磁石勺时敲敲打打,使得磁性大幅度减弱;

三是实验时让磁石勺在方盘上平面转动,勺底和盘的接触面比较大,摩擦力阻力也相应增大,转动不灵活,影响了指示效果。

201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黄兴再次进行了司南复原实验。他在河北龙烟铁矿找到了一种磁性很好的天然磁石,将磁石仿照古代工艺造成勺子,结果表明,这个磁石勺的指向性非常好,完全可以应用。这说明司南是实实在在的发明,早在汉代以前中国人便认识到了磁石的指向功能,我们切忌以现代人优越感小视中国古人的智慧。

沈括记载的关于指南针的四种使用方法。旅顺博物馆分馆陈列的“大连古代文明

同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了另一个更成熟的磁化方法:“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意思是沿着磁石的方向来磨针头,则针可以指南,但是常常不精确,而微偏东。这段话表明北宋时期中国已经掌握了非常简便且易操作的磁化手段,“司南”正式变成了携带方便的“指南针”。同时,这段文献还证明,北宋时期就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的现象,磨出的针不全指南而微偏东描述的就是地磁偏角,因为地磁场的方向与正南正北的方向略有偏差。

沈括以缕悬法指南针做实验,首先发现了地磁偏角(www.xing528.com)

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与海上丝路的开拓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有指南针之前,航海只能使用观星的方法推算大概方位。指南针出现后,海员们不仅可以确定方位,有时甚至能推算出两地间的里程。从此,各国的远洋船队依据海图和罗盘所记载、测算出来的航线、航向和里程,行走于茫茫海天之间。

中世纪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阿拉伯人的海船船体狭小,最多只能容纳几十人。当时往来于南海、印度洋波斯湾之间的商船,能够容纳上百人的只有中国海船,连阿拉伯商人也经常搭乘中国海船。宋代中国与阿拉伯的海上贸易十分频繁,中国开往阿拉伯的大型船队有指南针导航,阿拉伯人是很容易从中国商船上学到指南针的用法的。

郑和西洋所用的航海牵星图。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的定位术叫作“牵星术”,用“牵星板”可以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虽然古代希腊、罗马的学者们很早就已知道了磁石能够吸铁的特性,但很长时间大家都不知道磁石的指向性。当欧洲人最终了解这一自然现象时,已经落后中国人1000多年了;而以磁石制造罗盘指引航海,落后于中国300余年;用人造磁石导航晚于中国人100余年。值得注意的是,欧洲人在早期使用的航海罗盘,使用的是与中国人同样的水罗盘,而且制作方法也与中国水罗盘几乎完全相同。

在13世纪前半叶之前,欧洲人还停留在对中国宋代指南针的仿制阶段。此时的欧洲人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没有超过中国宋代的罗盘应用水平。13世纪后半期,通过法国实验物理学家皮埃尔的研究,欧洲的指南针开始了本土化的进程。随着中国旱罗盘传入欧洲,法国人又将旱罗盘改进,将它装入有玻璃罩的容器中,成为便携仪器。后来,这种携带方便的指南针被欧洲各国的水手广为应用。

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使得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成为可能,大大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指南针的发明历来有“水罗盘”和“旱罗盘”的争议,有人说“水罗盘”是中国人发明的,而航海用的“旱罗盘”是西方人发明的。也有人通过南宋人记载的“指南龟”(指南龟被视作后世旱罗盘的先驱),推断出旱罗盘也是中国人发明的。事实上,在“司南”的问题明确后,这两种争议都是没有必要的了。既然中国人早在汉代就造出过“司南”,并掌握了磁石指向性的知识,那指南针的发明权自然应当归属中国。即使西方人成功独立发明了旱罗盘,其中应用的知识也很可能是来自中国的。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宋代徐兢著,《天禄琳琅丛书》本。著者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出使高丽,在书中详细记载了宋代海船、航线以及高丽的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其中有目前所知海上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载。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馆陈列

科学问答

“四大发明”是中国人的自我陶醉吗?

“四大发明”是在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背景下提出的。当时给人的感觉,无异于一剂强心针,颇有“长中华志气,灭西国威风”的自豪感。同时,撰写《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后称《中国科学技术史》)及宣传“四大发明”的英国人李约瑟赢得了中国人的感激和爱戴,被称为“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看“四大发明”。有些人认为,“四大发明”已经过时,我们应当重新评选中国的“四大发明”。北京的中国科技馆新馆现在陈列的四大发明变成了丝绸、青铜陶瓷和印刷。另外,有的学者也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如中医药十进制记数法、纸币阴阳合历等发明也都可以作为“四大发明”的候选项。

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赞指南车为“世界上第一个自适应系统”

此外,互联网上也有言论说,改变了欧洲的“四大发明”和中国根本没有一点儿关系,完全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和自我陶醉。这些文章否认司南的指南功能,将“炸毁骑士阶层”归功于19世纪才应用的“黄色炸药”,类似的观点事实上是经不起推敲的。

通过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回顾,梳理它们对外传播的路径,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四大发明”改变了西方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的说法基本上是可靠的。造纸术印刷术,在文化记载和传播方面造福人类,并深刻影响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黑火药冷兵器为主的时代对战争的胜负有重大的影响,打破了中世纪的封锁,为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指南针是大航海时代不可缺少的工具,改变了世界格局。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几项改变了欧洲历史,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发明虽然不见得全都是中国人的贡献,但它们凝聚着古代中国人的心血和智慧是不可否认的。

如今的中国正在变强,我们固然没有必要妄自尊大,也没必要妄自菲薄。既不必厚古薄今,也不宜厚今薄古。理性地认识“四大发明”,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看待中西方的差异,正是我们今天需要的文化自信。

(本章执笔:李月白博士

中外科学技术对照大事年表

远古到1911年)

四大发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