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这是我们的前人对于人类的巨大贡献。指南针发明以后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很快被用于军事、生产、日常生活、地形测量,尤其是航海事业。20世纪的考古发掘证明,蔡伦之前已经出现了纸。火药的发明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准备时期,据《范子叶然》的记载,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将火药用于民间民生;据流传下来的《三十六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这是我们的前人对于人类的巨大贡献。

指南针 指南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发明的指南工具司南,司南取法北斗七星,其形状像一把汤匙,底圆,由磁石制成,把它放在一个平滑的刻有八卦和天干地支表示方向的“地盘”上,使用时只要把长柄轻轻转动一下,长柄停止所指示的方向即是南方。由于它在使用时必须配以地盘,所以后来也称之为罗盘或罗盘针,不过形状有了较大的改变。

司南的制造表明中国首先发现了磁石的吸铁性和指极性。有关这方面的记载见于《管子》《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到宋代,张君房进一步发现磁石的吸引力,除了铁和镍之外,任何东西都不能阻断,而这种现象欧洲直到17世纪才由英国的吉尔柏发现。但由于天然磁石在琢制司南的过程中成品率很低,而且磁性较弱,于是又有人造磁石发明,并以此为原料制成新的测向仪器指南鱼,其制作方法在《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五有如下记载:“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这种指南鱼在使用时,将鱼浮在水面自由转动,当其静止,鱼头所指即南方。又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有人造磁钢指南针的方法,同时还详尽地记载了他对指南针所作过的一些实验,称之为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唇旋定法、悬挂法。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还发现了“磁偏角”,认为指南针并不是指向正南,而是稍微偏东,原因是磁极不是正在南北两极。这一重要发现比欧洲传说哥伦布1492年发现磁偏角要早400余年。

指南针发明以后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很快被用于军事、生产、日常生活、地形测量,尤其是航海事业。据北宋朱或的《萍洲可谈》和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等书记载,中国在北宋时期已经在航海中使用指南针。之后,随着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的发达,指南针先后传到波斯阿拉伯各国和欧洲。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磁石磁性认识的结果,它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造纸术 过去人们根据《后汉书·蔡伦传》的记载,一般认为是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纸,实际上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制造成纸,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术工艺流程。其流程大致为三步:首先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上述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其次是打浆,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原料的纤维,进而打成纸浆;最后是抄造晾晒,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均匀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然后晾晒干燥,揭下就成为纸张。20世纪的考古发掘证明,蔡伦之前已经出现了纸。1933年在新疆罗布卓尔汉烽燧遗址中出土的西汉麻纸,比蔡伦提早1个世纪;而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出土的“灞桥纸”又将纸的发明时间提前1个世纪,经科学化验,它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纤维制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纸。

蔡伦之后,造纸术迅速得到推广,到3、4世纪,纸基本上取代了帛简而成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书写材料了。到魏晋南北朝时,造纸术不断革新,原料上又增加了桑皮、藤皮;设备上发明了活动帘床纸模,将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反复漂涝出湿纸;在工艺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提高了纸的质量,同时还制造出色纸、涂布纸、施胶纸等。宋元以后,造纸技术又进一步改进,如使用植物黏液做“纸药”,以提高打浆度和纸的细密匀称度等,而纸的用途除印刷、书画、日用外,还用于制造纸币。纸的品种则又出现了诸如蜡笺、冷金、泥金、罗纹、芽花等新品种。随着古人造纸实践的深入,记载和总结造纸技术的专著亦陆续出现,如宋代苏易简的《纸谱》、元代费著的《笺纸谱》、明代王宗沭的《楮书》等等,而对于造纸技术记载最详、阐述最清楚的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公元6世纪后,中国的造纸术东经朝鲜传到日本,西经中亚、西亚、东非而传到欧洲,到16世纪造纸术传遍欧亚大陆,并传入美洲,取代了当地传统的羊皮纸和埃及的莎草纸等。纸的发明以及造纸术的推广应用,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活字印刷术 帛、牍、纸出现后,古代的书籍主要是抄写。到隋唐时期,人们在使用印章和拓石的基础上发明了雕版印刷。这种印刷术是先把反手字雕刻在木板上,尔后用刷子在凸起的字上刷墨,印在纸上,最后汇集成册。雕版印刷术流行于隋唐时期,但它的最大缺陷是一部书所用雕版太多又费时,而且雕版用久或放置时间过长会变形,不便保存,如宋时雕印《大藏经》,历时12年,雕版多达13万块。(www.xing528.com)

革新传统印刷术并卓有成效地改进印刷工艺的是北宋刻字工人毕升。他总结前人的印刷技术,发明了胶泥活字。这种方法是先把胶泥做成小方块,一个方块刻一字,经火烧煅,使之坚硬如瓷。然后用一块铁板和铁框,盛若干松香、蜡、纸灰等混合物,然后在铁框内将胶泥活字排版,放置火上加热使松香,蜡等融化,冷却时用一块平板将泥字压平,这样就把胶泥字牢牢地粘在一起,即可刷上墨汁开印。一版印完后,将铁板框放到火上加热,待松香等融化后,即可取下胶泥字以备用。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刊本,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可能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到了元代,王祯在毕升的基础上,又成功地创造了木活字印刷法,他将刻字的木版用细锯锯开,修整成四方形木活字,并依照各字的音韵排在一个转盘上,工人排版时,拣字可通过旋转轮盘,因而大大提高了工效。此后,又出现了锡、铜、铅等金属活字。

活字印刷术在14世纪东传朝鲜、日本,西经新疆传到高加索、小亚细亚和埃及,其后又传入欧洲。约在1450年,德国的戈登堡依此原理,用铅、锑、锡合金铸成文字,用于印刷,但这已是毕升400年之后的事了,即与中国采用金属活字相比,亦晚100多年。

火药 火药的成份主要是硝石和硫黄,这二者又都是药材,且都能发火,故名火药。火药的发明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准备时期,据《范子叶然》的记载,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将火药用于民间民生;据流传下来的《三十六水法》炼丹书,有人认为在西汉淮南王时古人已认识掌握了火药的秘密;又据《水经注》《魏略》《事物纪原》等书的有关记载,有人认为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发明了火药。不过唐初孙思邈在《丹经要诀》中记载的“伏硫黄法”可能是目前所见最早有文字的火药配方,这种方法是把硫黄、硝石粉末放在锅里,然后加进点火的皂子,就会发生焰火。对火药性能做出清晰描述的是唐代的《真元妙道要略》,从中我们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如何控制火药。

火药发明以后,很快被应用于武器。中国最早的火药武器是火箭火枪火炮,唐代末年出现了简单的火炮,用抛石机发射装有火药的火球。公元11~13世纪,火药武器有了大的发展,并应用于战争。北宋《武经总要》记载了当时人们已掌握了药烟球、蒺藜火球和火炮三种火药武器;“宋末年人们制造出“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力较强的武器。《金史》对震天雷描述说:“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并无迹,甲铁皆透。”南宋初年陈规又发明火枪,南宋末年改进为竹管并装有子窠(即子弹)的突火枪,13世纪前后又将竹管改进为金属管,称为“铳枪”,到了元代发展为铜铸火铳,明代则进一步发明了称之为“火龙戏火”等原始飞弹。火药同时还用于娱乐驱邪,古有“魏马钧制爆仗”隋炀帝益以火药为“杂戏”的记载,宋代以后的有关记载更多,如《会稽志》曰:“除夕爆竹相闻,或以硫黄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梦粱录》云:“十二月有卖爆竹、成架烟火之类”等。

中国火药在南宋年间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各国,元代火药武器的制造与使用技术随后也传到阿拉伯各国,又由阿拉伯人将火药武器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14世纪中叶后英法等国也逐渐了解掌握了火药和火药武器。火药的发明结束了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时代,大大推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有人甚至认为,火药是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重要支柱之一。

算盘 四大发明之外,算盘亦堪称一大发明。关于算盘起源于何时,学术界诸说不一,有人认为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但最晚也绝不会晚于唐宋时期。算盘的定制为长方形,周为木框,内贯直柱,俗称“档”,一般有9档~15档;档中横以梁,梁上两珠,每珠以一当五,梁下5珠,每珠以一当一,定位后拨珠计算,可以做加减乘除。这种工具携带方便,易学易用,而且速度又快,所以很快便流传海内外。关于珠算运算较著名的书籍有明徐心鲁的《盘珠算法》,程大位的《算法统宗》等。在阿拉伯数字出现之前,算盘是世界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