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藏传佛教象耳造型瓷器研究:元明清时期的白象传说影响

藏传佛教象耳造型瓷器研究:元明清时期的白象传说影响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藏传佛教中有对于象的各种传说和隐喻,尤其是对于“白象”,元明清时期的象耳造型或许有受其一定影响。收藏而言,瓷象耳所依附的瓷器数量很多。这些带象耳的器物有作为民间祭器使用的,也有作为宫廷陈设使用的。图76元瓷象耳图77明瓷象耳从造型来看,瓷象耳瓶,元代较大,大概高度在64厘米,明代约在17-36厘米之间,清代跨度较大,大致高度在15厘米-40厘米左右,象耳瓷炉则在17厘米左右,象耳瓷尊则在26.2厘米。

藏传佛教象耳造型瓷器研究:元明清时期的白象传说影响

以下将讨论象耳、雪狮纽中可能包含的藏文化因素,本来这些造型或多或少在内地之前的瓷器细部造型中已经存在,这里的探讨仅欲指出元之后象耳、雪狮纽中蕴含的一些藏式风格特点。

瓷象耳基本造型为处于瓶、觚、尊等颈部到肩部间位置或炉等腹部位置的象首装饰[184],通常为一对,侧面呈半圆状,似人耳一般。瓷象耳在元明清时期颇为流行:元代象耳一般依附在瓶造型之上,瓷器品种中最为著名的是青花;明初少见象耳,正统到明末比较多见,明代瓶、炉等瓷器上常见象耳装饰,品种有法华釉、白釉、青釉等;清代从顺治到光绪皆可见诸多象耳装饰,瓶、炉、尊、觚等瓷器上皆有,品种有颜色釉(如白釉、茶叶末釉、霁蓝釉)、粉彩、珐琅彩、仿生釉(如仿宋瓷的有仿哥、仿官,仿其他材质的有仿金)等。清代还大量出现了其他材质的象耳,如陶质、铜质、象牙、蜜蜡、玉质等。藏传佛教中有对于象的各种传说和隐喻,尤其是对于“白象”,元明清时期的象耳造型或许有受其一定影响。

收藏而言,瓷象耳所依附的瓷器数量很多。元明清有瓷象耳的作品在内地、海外博物馆及私人等处皆有藏;其他材质象耳在北京及台北故宫、海外博物馆等处可见[185]。这些带象耳的器物有作为民间祭器使用的,也有作为宫廷陈设使用的。元明时期瓷象耳器物多为民间使用,入清以后象耳造型越来越为宫廷中使用的器物所采纳,其他珍贵材质的象耳多是为宫廷而生产。

图76 元瓷象耳(www.xing528.com)

图77 明瓷象耳

从造型来看,瓷象耳瓶,元代较大,大概高度在64厘米,明代约在17-36厘米之间,清代跨度较大,大致高度在15厘米-40厘米左右,象耳瓷炉则在17厘米左右,象耳瓷尊则在26.2厘米。依照象耳与器物的贴合关系,可分为XE-A拱状象耳与XE-B贴合象耳:XE-A可继续细分为元代开始持续出现的XE-Aa无环拱状象耳(图76)[186],与清代开始多见的XE-Ab有环拱状象耳(图77)[187];XE-B多在清代出现,亦可继续细分为XE-Ba无环贴合象耳[188]与XE-Bb有环贴合象耳[189]。其他材质象耳,依附的器物除了瓶、尊、炉等外,还有铜盂,其象耳造型有与瓷XE-Aa无环拱状象耳相似的[190],也有与瓷XE-Ab有环拱状象耳相似的[191]。溯其源头,象首贴饰最初在唐代塔式罐的肩部出现过一些,有的为三彩贴饰,还有一件塔式罐盖上饰有汉传佛塔,象首贴饰涂白衣,下还有莲花托及大象雕塑为底座,这明显是受到汉传佛教的影响[192]。这种唐代塔式罐上的象首贴饰,在宋代已经少见,对于元代象耳的文化影响也很微弱,而元至正象耳瓶上随处可见的与藏传佛教相关的七政宝等纹饰,更昭示了元代藏传佛教对于内地装饰的影响,以及象耳与藏传佛教间的联系。藏传佛像中“白象”意义尤其重大,除了白釉瓷器、白釉象牙器自然呈现出了“白象耳”的造型外,故意呈现出白象耳造型的有一件明代珐华象耳瓶[193],还有一件清代青花象耳瓶,外形仿照了明代珐华象耳瓶的设计,象耳亦为白色,瓶肩还有兰扎体梵文(西藏专用)书写的六字真言,昭示了其与藏传佛教的关联。

关于藏地的白象文化,首先要提到的是七政宝中的白象宝,其象征了大力、勇敢、顺服。其次,笔者还在藏地色拉寺见到许多与白象相关的壁画。如“和气四瑞”,这是藏地常用的吉祥主题,“和气四瑞”不仅在西藏寺院,在藏民家居装饰和生活用瓷中亦可得见。“四瑞”为白象、猴子、兔子鹧鸪,它们常于树旁由下至上重叠起来,以示长幼有序、自然循环、合作共赢等,其最初来源于印度佛教中的一则寓言[194];再如“财神牵象”,白象有招财兴旺的美好寓意[195];又如,在其他藏地佛寺壁画上还常可以看到“十象图”,图中一头桀骜不驯的黑象,一步步被僧侣驯服,成为乖巧的白象,比喻佛法学习的各个阶段[1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