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活字印刷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影响世界的重大发明

活字印刷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影响世界的重大发明

时间:2024-0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活字印刷术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中国人民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已经是颠扑不破的事实。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谷腾堡是在这个影响之下,才创制出拉丁文字的活字印刷术的。据文献记载,毕昇首先采用胶泥制成一个个的单字,再用火烧坚硬后成为活字,用这批活字试制印刷书籍获得了成功。泥活字印刷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大发明。

活字印刷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影响世界的重大发明

活字印刷

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代的印刷术分为雕板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两类。雕板印刷术先行出现,在公元前,中国已懂得印章捺印的方法,后来又会拓印碑石,至隋遂发明雕版印刷之技术。雕版印刷盛行于唐而完善于宋。直至本世纪初期,雕板印刷一直是中国文献和图籍的主要印刷方式。在这1000多年的历程中,雕板印刷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雕板的材料除了木板外,又有石板、铜板;印刷除单色外,又有彩色套印;印刷品则从初期的单页图文、小型书籍,进而发展到大型类书的印制。五代时期刻印《九经》等儒家典籍130册,花费时间22年。宋代刻印《大藏经》历时12年,刻板13万块。明清时期集佛、道二教典籍所刻印的《道藏》、《续道藏》亦是工程浩大的雕板印刷壮举。

雕版印刷事业,从唐代推广应用,到宋代得到普遍发展,大大地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的学术传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雕版印刷术比起以前的手写传抄手段不知要节省多少人力和时间,对于书籍的生产和知识的传播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革命。但是,雕版印书必须一页一版,有了错字难以更正,如果刻一部大书,要花费很多时间和木材,不仅费用浩大,而且储存版片要占用很多地方,管理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而在雕版的基础上发明的活字排版印刷术则可以解决这些矛盾,进一步提高印书效率

活字印刷术就是预先制成单个活字,然后按照付印的稿件,捡出所需要的字,排成一版而施行印刷的方法。采用活字印刷,一书印完之后,版可折散,单字仍可再用来排其它的书版。这个方法直到现在也是世界上生产书籍、报纸、杂志的方法之一。

活字印刷术在今天已经发展到高度机械化的地步,是现代文化的一根主要支柱。欧美国家的某些学者一般地都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说成是十五世纪中叶(1440-1450年)德国人谷腾堡的贡献,并且把活字印刷术和印刷术等同起来,因此得出谷腾堡是“印刷术的发明者”的结论,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首先,书籍印刷不能仅限于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也是一种主要的方法。活字印刷是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出现的。而中国人民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已经是颠扑不破的事实。所以谷腾堡不是“印刷术的发明人”是毫无疑问的。其次,活字印刷术尽管对于欧洲人来说有更重大的意义,尽管谷腾堡是欧洲第一个应用这个方法的人,但是,确凿的事实告诉我们,活字印刷术是中国人首先发明的,而且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地传到世界各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谷腾堡(或者是别的人)是在这个影响之下,才创制出拉丁文字的活字印刷术的。

活字印刷术是在十一世纪中期,中国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天才工人毕昇所发明的活字,是先用木、后以泥为原料制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它比谷腾堡应用的活字早四百多年。活字印刷技术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活字制作材料的选用及其制作的工艺方法。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曾经用粘土、木材、铜、锡、铅等原料进行过多种试验,都获得了成功。毕昇即首先成功地制作出以胶泥为原料的活字。中国古代的活字,以制作材料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是非金属活字,如泥、木、磁所制成的活字;第二是金属活字,如: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等。

早在宋代毕昇时期,已有人试验以木为原料制作活字,因木字遇水膨胀,效果不佳,而未成功,毕升才改木为泥发明用泥制作活字。然此后不久,木活字印刷研制成功并得以发展和推广,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等木活字本和维吾尔文木活字的出土为此提供了实物证据。元代农学家王祯制作木活字和转轮排字架获得成功,并于大德年间用木活字印刷了《旌德县志》,但是也已经失传。明代之后,木活字印刷逐渐发展起来。

据文献记载,毕昇首先采用胶泥制成一个个的单字,再用火烧坚硬后成为活字,用这批活字试制印刷书籍获得了成功。公元十一世纪的四十年代,中国宋朝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关于这项发明,在宋代科学家沉括着《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门里作了如下记载: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后世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一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之。”

泥活字印刷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大发明。据《梦溪笔谈》所载,毕昇泥活字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直接在泥坯上刻字,而不必先写在纸上反贴后再进行镌刻;二是泥字厚度薄如钱唇,这与现存翟氏泥活字实物及有关文献记载的木活字在外形上有较大差别;三是将活字排放在盛有松香蜂蜡、纸灰等物的铁范中,然后将铁范放在平火上烘烤,使松香、蜂蜡、纸灰制成的粘合剂熔化,将泥活字粘牢在铁板上。

对上述的特点分析可知:其一,就印刷技艺而言,在雕版或活字坯上刊刻出已经反贴上版的字,最为简单,是一个刻工所应具备的起码条件。若能在雕版或活字坯上直接写出反体字,则功力已非同一般。若能直接用刀在雕版或活字坯上刻出反体阳文字来,则必须谙熟书、刻两种技艺。毕昇可以直接操刀在泥坯上刻出反体阳文字,当为一个印刷技巧十分谙熟的高手。其二,干燥的泥坯,性脆易崩,无论刻刀多么锋利,一下刀则泥粉四溅,字体边缘崩损得十分厉害,这种边缘呈锯齿状的字迹经烧制后,若作为一种篆刻艺术品欣赏也许颇有特色,但若将这种边缘残缺、笔划呈锯齿状的字印刷成书,则很难被读者接受。实验证明,当泥坯湿度在30%左右时,下刀不粘不涩,十分易于刻出笔画边缘整齐的字。所以,毕昇直接刊刻的是具有一定的湿度的泥字坯。其三,无论是湿泥还是干泥,在刊刻中都不能用印床等固定,否则泥坯或者变形或者破碎,只能放在桌面或平台上进行刊刻。为了使字坯保持稳定并便于刊刻,字坯外形当以扁平状为妥。文献中描述毕升泥活字“薄如钱唇”,是对泥坯外形十分形象的描述。“钱唇”是指钱币平面上内缘较厚的那一部分,宽度约在4毫米左右。如此厚度的泥坯,刻制便利、干燥迅速、烧制时受热也易均匀。其四,用松香、蜂蜡、纸灰的共熔物作为粘合剂,将泥活字固定在铁范中用于印刷,似为毕昇首创。这种方法与后世王祯用界行及木销固定木活字的方法大不相同。其原因估计是,毕升泥活字呈扁平状,无法用界行、木销等挤压固定,采用粘合固定是最简便也是最实用的方法。

此后,西夏政权采用泥活字印刷佛经,并有实物流传至今;元代时有人继续用此方法印刷泥活字本,可惜没有实物留传,元时期的泥活字印刷书籍,已无从查考了;清代时,李瑶和翟金生两人分别采用昇升方法自制泥活字印书获得成功,而且已留传至今。

元初,科学家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并改进行了活字印刷术。把每行字夹住,排满后再用木屑塞紧,省去了昇升固定和取下字印之不便。为了减轻排字工人来回寻找单字的劳动,提高排字效率,王帧还匠心独运地发明了一种“转轮排字盘”。他把木活字按韵编号排列在两架木制的大转盘里,一架用来放选出的可用字,另一架放普通常用的字。排字工人只要坐着推动转盘,“左右俱可推转摘字”。

在中国古代活字印刷中,除泥活字、木活字外,还有锡、铜、铅等金属活字以及瓷活字,但大量应用的是木活字。1773年,清政府组织刻成253 500余枚枣木活字,先后印行《武英殿聚珍板丛书》138种,共2300多卷,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活字印刷活动。

活字印刷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有其它一些优点。如发现错字可随时更换,不必像雕版那样要从头开始,也不会产生雕版的虫蛀、变形及保管困难的问题。只要有了一套活字,什么书都可印,大大节省了写刻雕版的费用,又缩短了出书时间。这种既经济又简便的印刷方法,是毕昇在世界印刷史上树立的一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

活字印刷为印刷术之一大革命。中国之雕版印刷术在发明后不久,即传至日本,后来又在十二世纪传入埃及。欧洲大约在十四世纪才有木版印刷的图像,现行之木版水印画依然采用雕版印刷之方法。活字印刷术则在大约十四世纪传到朝鲜、日本,复由中亚传至小亚细亚与埃及,并影响于欧洲。欧洲最早用铅、锑、锡合金所制之活版印刷,乃1450年德人古腾堡(J.G.Gutenberg)所创,距毕升之发明已四百余年了。可以说,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对世界进步的一大贡献。

有了活字印刷术,整个世界的文化、教育、沟通等等都发生变化了,就中国而言,中国突然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印刷的书籍比起前代成倍的增长,图书的普及带动了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

知识延伸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北宋庆历间(1041~1048)中国的毕昇(?~约1051)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谷登堡活字印书早约400年。

泥活字

由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沈括《梦溪笔谈》载:“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溶,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间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www.xing528.com)

据《周益国文忠公集》记载,南宋绍熙四年(1193)益国公周必大用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排印了他自著的《玉堂杂记》。该书是现知世界上最早的泥活字印本。

木活字

据《梦溪笔谈》载,北宋毕昇曾试验木活字,但他最后研制成功了泥活字。一百年后,元朝农学家王祯请工匠用四年时间,制作了木活字三万多个,于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试印他自己编修的《大德旌德县志》成功。全书六万字,一月之内,百部齐成。可见效率很高。

木活字印刷的主要方法是在木板上刻好阳文反字之后,锯成单字,用刀修齐,统一大小高低,然后排字,行间隔以竹片,排满一版框,用小竹片垫平并塞紧后涂墨铺纸刷印。

王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发明家,不仅创制了木活字,而且还规定了木活字的规格,创制了转轮排字架,发明了由“以人就字”改为“以字就人”的排字法。并将制作木活字的方法和拣字排版、印刷等工艺技术流程编写成《造活字印书法》。

锡、铜、铅等金属活字

锡活字最早的记载是元代初期王祯的《农书造活字印书法》,书载:“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此为锡活字在历史文献中的最早记载,比欧洲金属活字创制约早一二百年。

现存铜活字最早的印本是弘治三年(1490)江苏无锡华燧(1439~1513)以铜活字印成的《会通馆印正宋诸臣奏议》50册。续后有《锦秀万花谷》、《百川学海》等大书。

清代康熙末年内府已有铜活字,印有天文数学等书籍,雍正六年(1728)用大、小两号铜字印成《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64部,每部5020册。

造铜活字最多的是道光年间福州林春祺。他耗银20多万两,雇工刻制铜活字40多万个,用21年时间完成,印有清代顾炎武《音论》、《诗本音》等,称“福田书海”本。

铅活字印刷在我国最早见于明朝陆琛的《金台纪闻》记载:“近日毗陵人用铜、铅为活字,视板印尤巧便”只是未见铅活字印书实物。

瓷版

又称磁版。清代王士祯《池北偶谈》载:“益都翟进士曾集窑户造青瓷易经》一部。”详情无从查考。1961年夏,中国书店发现《周易说略》一部,书名栏上有“泰山磁版”4字。此书为山东泰安人徐志定所印,他在序文中说“……戊戌(康熙五十七年,1718)冬,偶创磁刊,坚致胜木”。次年4月成书。徐氏用磁版所印的书,还有一本《蒿庵闲话》。

彩色套印

用水墨及颜料在木刻版上刷印,使同一书叶有不同的颜色。

唐、宋的雕版印刷几乎完全使用水墨,文图都是黑色。元代至元六年(1340)出现朱墨2色套印的《金刚经注》。明代正德(1506~1521)以后,朱墨套印被推广,并有靛青印本及蓝朱墨3色、蓝黄朱墨4色、朱墨黛紫黄5色套印本。清代中叶又有6色本。

图刻的彩色套印,最初是在一块版上涂几种颜色,如花上涂红色,枝干涂棕、黄色等,然后覆纸刷印。如万历年间滋兰堂刻印的程氏《墨苑》中《天姥对廷图》、《巨川舟楫图》及万历刻本《花史》等。稍后,发展为几种颜色分版套印。明代末期进一步发展为版印刷方法。

版和拱花

版是用多块版套印或叠印的印刷方法,是木版水印的一种,出现于明代末年。其方法是根据彩色画稿分别勾摩,雕刻成几十块甚至上百块的小木版,然后按原作胶着于固定位置,用水墨、颜料逐色由浅入深依次套印或叠印。印品画面的色彩、层次和韵味,与原作非常接近,几已乱真。因印版多为各种小块,很像五色小饼的累积盘中,所以称为版。

拱花是一种不着墨的印刷方法,以纸面上凸出或凹下的线条来表现花纹,类似现代的凹凸印、浮雕印,五代时已经用拱花法制砑光纸,衬托山水花鸟鱼虫形状。

版和拱花结合的代表作是明代末期徽州人胡正言在刻工汪楷协作下于南京印成的《十竹斋笺谱》和《十竹斋书画谱》,同期还有漳州人颜继祖与南京刻工吴发祥合作用版印制的《萝轩变古笺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