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艺术文献学:古典设计艺术形式特征

中国艺术文献学:古典设计艺术形式特征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典设计艺术文献中,专门著作所占比例不大。其三,著作,包括设计艺术著作,以及后人注释、注疏、校勘等。古人有“左图右书”之说,文字文献是古典设计艺术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设计艺术思想、设计艺术史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但不可忽视图录的设计艺术文献价值。由此可见,文人别集设计艺术学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文献学研究应该关注这部分内容。

中国艺术文献学:古典设计艺术形式特征

古典设计艺术文献中,专门著作所占比例不大。就存在形式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零散的设计思想言论,先秦诸子及经学文献中这类内容丰富,涉及设计艺术的根本问题,诸如功能与形式、造物伦理观念等。如,“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为舟车也,锢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墨子·辞过》)“古之良工,不劳其智以为玩好,是故无用之物,守法者不生。”(《管子·法法》)“百工者,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管子·王辅》)

其二,单篇的文献,大多收录在别集文献中,如唐柳宗元《梓人传》、唐白居易《草堂记》、宋苏舜钦《沧浪亭记》等。

其三,著作,包括设计艺术著作,以及后人注释、注疏、校勘等。如《考工记》及后人研究《考工记》的著作,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119],五代宋初喻皓《木经》[120],宋李诫《营造法式》,元朱景石《梓人遗制》、王士点《禁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午荣编《鲁班经》、黄大成《髹饰录》、计成《园冶》,清朱琰《陶说》、李斛《工段营造录》、清官府颁布《清工部工程做法》、姚承祖《营造法原》等。

其四,设计艺术图录。古人有“左图右书”之说,文字文献是古典设计艺术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设计艺术思想、设计艺术史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但不可忽视图录的设计艺术文献价值。设计艺术图录主要包括三种:一是金石文献中有关金石器物的图谱,如宋王黼《宣和博古图》、清梁诗正等奉敕编《西清古鉴》等;二是综合性文献中图文结合的设计艺术文献,如明王坼编《三才图会》、明章潢《图书编》,明解缙、姚广孝编《永乐大典》,以及清《古今图书集成》等。《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经济汇编·考工典》的服饰、工具、器物、机械等图谱资料最为集中。以《经济汇编·考工典》第二百四十九卷“奇器部”为例,共收“起重”设备11种、“引重”设备4种、“转重”设备2种、“取水”设备9种、“转磨”14种、“解木”工具4种、“解石”设备1种、“代耕”工具1种、“水铳”4种,并配文字说明,是研究中国古代技术和设计的最重要资料,难怪李约瑟称该书为“康熙百科全书”;三是设计艺术专著的插图,李诫《营造法式》、宋应星《天工开物》等都有插图。

其五,文人笔记或著作。文人别集、随笔、著作,特别是明清以来的文人著作,有关设计作品的描述或对工匠的记述,是研究古代设计思想和设计史的重要文献,如唐柳宗元《柳河东文集》的《梓人传》、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中的《草堂记》;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王安石《邻川先生文集》、沈括梦溪笔谈》、宋敏求《长安志》、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张淏《艮岳记》;宋末元初周密《吴兴园林记》;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文征明《王氏拙政园记》,王稚登《寄畅园记》,王世贞《弇山园记》《游金陵诸园记》,文震亨《长物志》,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祁彪佳《寓山注》;清顾炎武《历代宅京记》、李斛《扬州画舫录》、李渔闲情偶寄》、钱大昕《网师园记》、袁枚《随园记》、吴长元《宸垣识略》、徐松《唐两京城坊考》等。欧阳修在《古瓦观》一诗中说:“砖瓦贱微物,得厕笔墨间;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及瓦砾顽。乃知物虽贱,当用价难攀。”(《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五十二)[121]“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强调产品的实用价值,与《韩非子》“玉卮无当”阐释的道理是一样的。王安石在论述器物功能与装饰时说:“要之以适用为本,以雕镂绘画为之容也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己也,勿先之其可也。”(《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七)[122]对于器物最重要的是“适用”,但也没有否认外观装饰的作用。李渔说:“一事有一事之需,一物备一物之用。”(《闲情偶寄》)他还从功能美角度提出了自己对建筑的见解:“民宅无论精粗,总以能蔽风雨为贵。常有画栋雕梁、琼楼玉槛,而止可娱晴,不堪坐雨者,非失之太敞,则病于过峻。”“窗棂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闲情偶寄·居室部》)“明透、玲珑”是通过设计获得的形式美感,而李渔认为窗棂和栏杆的造型问题不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是“坚”,即结实、耐用和实用,符合功能要求。“坚而后论工拙”是李渔设计艺术思想的核心。中国古典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木材作为建筑的框架,从使用寿命来考虑,就不能进行过分雕镂加工。“木之为器,凡合榫使就者,皆顺其性以为之者也。雕刻使成者,皆戕其体而为之者也。一涉雕镂,则腐朽可立待矣。”(《闲情偶寄·居室部》)由此可见,文人别集设计艺术学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文献学研究应该关注这部分内容。

综合本章所述,艺术文献的分类问题是艺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从文献内容和形式上,对艺术文献进行系统了解,从而为艺术学研究提供有效检索途径,而不是强行把某一具体文献进行归类。另外,由于文献有古典和现代之分,“艺术”概念有古今差异,再加上古典艺术文献分布广泛,在艺术文献分类研究中,很难以统一的标准进行分类,同时要把古典艺术文献分类与现代图书馆分类方法相区别。

图41 [元]王蒙《夏山高隐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42 [明]沈周《庐山高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1]张道一:《张道一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0页。

[2]潘树广主编:《艺术文献检索与利用》,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3]万书元:《艺术分类学历史与方法》,见于汝信、张道一主编:《美学与艺术学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页;[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886年版,目录。

[4]万书元:《艺术分类学:历史与方法》,见于汝信、张道一主编:《美学与艺术学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页;[苏]莫·卡冈著,凌继尧、金亚娜译:《艺术形态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332-387页,“艺术样式及其品种”一章。

[5]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委会编:《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199页。

[6]《中国历代考工典》目前已经出版,《中国历代艺术典》《中国历代礼仪典》尚未与读者见面。

[7]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前言。

[8]设计艺术文献在此类,如宋李诫《营造法式》。

[9]金石文献在此类,如宋洪适《隶释》。

[10]《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65页。

[11]1839年法国人盖尔发明摄影术的时间算起。

[12]余绍宋(1883一1949),字越园,号寒柯,浙江龙游人。1904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曾任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北京美术专科学校校长,《东南日报》副刊《金石书画》主编,中山大学教授。工诗文,擅书画,精通画理。书法擅长章草,绘画擅长山水、松竹,著有《寒柯堂集》《书画书录解题》《中国画学源流概观》,编有《画法要录》《龙游县志》《浙江通志》《节庵先生遗诗》等。余绍宋著作《书画书录解题》和《画法要录》对艺术文献利用和艺术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余绍宋:《画法要录》,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本,第3页。

[14]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卷首语,第2页。

[15]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序例,第3页。

[16]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序例,第4页。

[17]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序例,第4页。

[18]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第1页。

[19]《千顷堂书目》为清黄虞稷编写的古籍目录,所收文献基本是明朝人著述,卷末附宋辽金元人著作,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分门。

[20]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序例,第5-6页。

[21]李泽厚、汝信主编:《美学百科全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美术史”“古代艺术史”条。

[2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13页。

[2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16页。

[24]温肇桐:《中国古代画论要籍简介》,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34页。

[25]《书画书录解题》将续其他艺术史的断代著作列为“历代史”类,如《图画见闻志》《画继》。

[26]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第4页。

[27][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5-16页。

[28][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9页。

[29]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第6页。

[30][宋]邓椿:《画继》,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31][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56页。

[32][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56页。

[33]系伪托顾恺之所作,三教之说始于北周,东晋尚无此称谓。见《中国画学著作考录》,第182页。

[34][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60页。

[35][宋]邓椿:《画继》,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13页。

[36]张庚(1865一1760),通史地,擅长诗文、画,画法学董源、巨然、倪瓒和黄公望等,著有《古诗十九首解》《通鉴纲目释地补注》《通鉴纲目释地纠谬》《国朝画征录》《画论》《强恕斋集》等。

[37]于海晏(1902一),字安澜,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擅长小篆,著有《汉魏六朝韵谱》《古书文字易解》,辑有《画论丛刊》《画史丛书》《画品丛书》等。

[38]于安澜:《画史丛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08页。

[39]于安澜:《画史丛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

[40]于安澜:《画史丛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5页。

[41]李泽厚、汝信主编:《美学百科全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19页。

[42]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序例,第3页。

[43]温肇桐:《中国古代画论要籍简介》,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44]于安澜:《画论丛刊》,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45]李泽厚、汝信主编:《美学百科全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547页。

[46]余绍宋:《画法要录》,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本,第3页。

[47]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序例,第3页。

[48]温肇桐:《中国古代画论要籍简介》,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15页。

[49]最早于1926年在北京出版,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仿宋印本再版,1967年台北出版排印本,1990年中国书店出版缩印本,未注明版本依据,根据版式样式,可能是根据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仿宋印本缩印的。

[50]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第736页。

[51]余绍宋:《画法要录》,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本,“序”,第1-2页。

[52]余绍宋:《画法要录》,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本,第2页。

[53]于安澜:《画论丛刊》上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54]于安澜:《画论丛刊》上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55]李一:《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56]温肇桐:《中国古代画论要籍简介》,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25页。

[57]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页。(www.xing528.com)

[58]余绍宋:《画法要录》卷六,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本,第3页。

[59]余绍宋:《画法要录》卷六,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本,第25页。

[60]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卷,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6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为避讳康熙玄烨改为朱景元。

[6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旧题郭思撰,与郭熙撰《林泉高致》有别,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将旧题郭思撰《林泉高致》一卷入“未见”类。

[6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两书“不著撰人名”,考订作者也是艺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6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旧本题明朱存理撰。末有万历中常熟赵琦美跋。此处可能有误,在中国美术文献中有至少三本以《铁网珊瑚》命名的文献,作者分别是明朝朱存理、都穆和赵琦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过校勘研究认为是赵琦美所著。

[65]一般注为王原祁等纂辑。

[66]《六艺之一录》共计460卷,续编12卷,文献分八类:金器款式、刻石文字、法帖论述、古今书体、历朝书论、历朝书谱、六书之异同、法之变化以及刊刻墨迹之源流得失。

[67][清]张之洞:《书目答问》,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85页,而实际《佩文斋书画谱》为书画方面的专门类书,辑录的论书法文献所占比例非常大,作者在撰写此目录时未必阅读过该书。

[68][清]张之洞:《书目答问》,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33页。

[69][清]张之洞:《书目答问》,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84页。

[70]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71]余绍宋撰《书画书录解题》列“类纂”类,笔者认为是类书。

[72]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1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凡例”,第1页。

[73][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1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凡例”,第1页。

[74]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第474页。

[75][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2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303页。

[76][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77][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78]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八,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第27页。

[79][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2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1页。

[80][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2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28页。

[81][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2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55页。

[82][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2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125页。

[83][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2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151-154页。

[84][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2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155-156页。

[85][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2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277页。

[86][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2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277页。

[87][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2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280页。

[88][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2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304页。

[89][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2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375页。

[90][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2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497页。

[91][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2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517页。

[92][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4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1618页。

[93][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4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1671-1672页。

[94][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4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1852-1853页。

[95][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4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1855页。

[96][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4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1861页。

[97][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5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2556页。

[98][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5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2561-2562页。

[99][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5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2619-2620页。

[100][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5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2624页。

[101][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5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2668-2671页。

[102]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八,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第11页。

[103]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卷,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104][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54页。

[105]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八,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第12页。

[106]书法艺术创作方法,如王羲之《笔阵图》等。

[107]董占军:《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

[108]“有机建筑”,是由美国建筑设计师莱特提出的,他认为“建筑是自然的,真实的。设计要自内而外地进行,有突出建筑形象的内涵,要与周围环境密切结合,要表现材料本身质感”。

[109][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12页。

[110][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27-728页。

[111]广陵书社编:《中国历代考工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112]广陵书社编:《中国历代考工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113]广陵书社编:《中国历代考工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114]闻人军:《考工记导读》,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版。

[115]来新夏等:《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3-54页。

[116]广陵书社编:《中国历代考工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117]广陵书社编:《中国历代考工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118]广陵书社编:《中国历代考工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119]一部记述佛寺建筑园林风物的专著。

[120]已佚失,《梦溪笔谈》中略有记载。

[121]北京大学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页。

[122]北京大学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