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王朝与宋应星的家世

明王朝与宋应星的家世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层面上政治的逐渐失控与经济上的衰退,伴随着宋应星这代人的一生。对于这种衰败的氛围,宋应星本人可能尤为敏感,因为微观层面上他的家庭史几乎与宏观层面上的王朝史同步相随。在明代中叶之时,宋应星的曾祖父宋景已经在明世宗当政时获得了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的官职。宋应星的曾祖父宋景能够获得朝廷里的高位,这让他们对这条路抱有希望。

明王朝与宋应星的家世

自有书契以来,车书一统,治平垂三百载而无间者,商家而后,于斯为盛。

——《野议·世运议》

宋应星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动荡和面临很多困难挑战的时代。1587年,当宋应星降临于人世之际,明朝已经经历一段相当长的稳定时期,开明的统治给它治下的绝大部分地区带来了二百年的繁荣。明代的开国者出身卑微,曾经一度做过和尚,因而明代的国家体系重视物力,采用一套新的赋税体系来规范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在某些行业如丝织和瓷器领域中,官府拥有自己控制的生产体系。先皇的基业让国家长治久安,让统治者们能够逃脱人口剧增带来的负面效应,并使得国家免受外来者侵害。到16世纪末期,持续的繁荣与和平推进了物资商品化,稳定的外部环境给文学艺术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滋养,也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文化上的多元倾向。宋应星出生之时的中国,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在思想文化方面都是一个繁花簇锦的辉煌时代。

后世的历史学家们也许会把1587年看作一个具有标记性意义的转折时刻:繁荣开始失控,道德开始崩塌,对物欲的沉溺、对奢华品的贪求让明代的美好世界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历史学家黄仁宇(Ray Huang)在他论述晚明政治史的著作《万历十五年》中特别突出了这看似无关紧要的一年。[4]这一年发生了立储争议:神宗皇帝(生卒年1563—1620,在位时间1573—1620,年号万历)拒绝立其长子朱常洛(1582—1620)为皇太子,遭到众大臣的反对。此后,万历皇帝以不理朝政的方式来表明他的不合作。他和最高级的官员之间产生冲突,对这些政务官员提交的事务根本不予回应。这一做法让明代的程式化国家管理体系陷入瘫痪状态。决策出台完全变成了随机之事,而不再是可靠的政治程序之结果;德才兼备的人才成为隐士,他们离开了政治舞台;相反,奸佞之人——太监、贪腐的官员、道德低下的学者——则趁机掌握了权力,具有武举人背景的人如陈启新反倒能够获得高位。

国家层面上政治的逐渐失控与经济上的衰退,伴随着宋应星这代人的一生。物质上的繁荣以及社会安全感的缺失让社会撕裂,让他们的理想破灭,让他们的职业前程陷入困局。对于这种衰败的氛围,宋应星本人可能尤为敏感,因为微观层面上他的家庭史几乎与宏观层面上的王朝史同步相随。从宋氏族谱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家族的盛衰与明王朝的命运起伏大体有着同样的节奏。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样,宋氏家族的祖先也出身于底层。这个家族来自于中国南部江西省袁州府奉新县的北乡(雅溪)村。这里有着山峦地带的地貌景色,有着温和的季风气候;这里土地丰饶,自然资源丰富,矿物资源和有机资源都不缺乏。即便一个人拥有的土地并不很多,也足以获得收益,积累财富。在明代的早年,作为种田人的宋氏先祖很好地利用了这些资源,财富的积累在日渐增加。当家财到了可以成为当地富裕地主的水平时,这个家族就开始让自己的后代走上通往仕途之路。在那个时代,但凡有田产的人家都会采取这种标准做法:让后代进入国家官职体系,以此来获得社会声誉并借助于政治影响来保证新获财富的安全。[5]众多人都在攀爬这一充满艰难险阻的社会上升阶梯,宋氏家族也当仁不让。在明代中叶之时,宋应星的曾祖父宋景(1477—1547)已经在明世宗当政时获得了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的官职。这是奉新县宋氏家族的鼎盛岁月。(www.xing528.com)

然而,宋氏家族却没能保持这种令人炫目的高位。宋景的四个儿子当中,没有一个能够考取功名或者官职。他的孙子,即宋应星的父亲宋国霖(1546—1629)也没有显示出有任何学术上的才干。他更多地沉溺于钻研军事策略,尽保证家族延续的孝道。至少在完成第二项职责时,可以说成绩斐然:他娶了三房女人,生了四个儿子。宋应星还有一位长兄宋应升(1578—1646)以及两位同父异母的弟弟宋应鼎(1582—1629)和宋应晶(1590—?)。我们能够知道的是,宋国霖也有女儿。女儿只有在搭建了重要的社会关系时,才会被写进族谱里。宋应星的几位姑姑、堂姐妹、姐妹、孙女嫁给了当地有名望的人家,有的嫁到了宋应星少年时代的馆师邓良知(1558—1638)家中,而这位当地有名的学者邓良知曾经担任广东省的布政使司参正(从三品),现在赋闲归乡。[6]

这就是宋应星有生之年这个家庭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宋应星的曾祖父宋景能够获得朝廷里的高位,这让他们对这条路抱有希望。他们期待着能继续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让家庭财富增加,获得超过普通人的社会地位。两代人以后,这种希望变成了泡影,毕竟宋景的成功也有限而且姗姗来迟。官方的明代编年史《明实录》是正式记载朝廷和各级政府官员主要职业进阶的史书,这里的记载将宋景描述为一位忠心耿耿的官员,靠自己的勤奋努力,经过不同级别的擢升最后才得到朝廷里的官职。宋景官职生涯中的最高点是朝廷中的一个职位,官位为正二品(最高的级别为正一品)。这发生在世宗皇帝执政时期,当时宋景已经是71岁的高龄。如果我们对这一时期明代宫廷政治情况有所了解的话,就可以知道宋景的位置有多么脆弱。世宗皇帝在位的四十五年国家承平,但是皇帝本人却是一位自大而令人捉摸不透的人。实际上,每次当他心血来潮开始亲自理政时,就会情绪无常地罢免官员,甚至将他们处死。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他将日常的政治管理交给他的内阁首辅宰相严嵩(1480—1567),严嵩曾任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专直西苑;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宋景与严嵩来自同一省份,按说这应该是一个用来巩固自身社会和政治地位的好机会。不过,宋景的想法和理念经常与他的同乡发生矛盾,而后者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被视为明代官场腐败和道德堕落的原型,这尤其在中国的戏曲和皮影戏《打严嵩》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不过,宋景似乎一直坚守着自己清白的理想,拒绝加入建立政治关系网的肮脏游戏,像同僚们那样借助于亲属、同乡或者师生关系来建立“安全港”。[7]或许他也曾经加入其中,但是几个月以后他就靠边站了。他的官位不够高、他建立的关系也太脆弱,还不足以为后代提供庇护。宋氏家族能够在国家的核心政治生活中发出声音的时间非常之短暂。

在地方上和家庭里,人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在当地的小村庄里,宋景身为高官让宋氏家族在当地出类拔萃。在宋景的家乡袁州府奉新县,自11世纪以来能够进入最高层官僚体系的人所占的比率都一直相当低,到了明代晚期就更为少见。[8]本地有名望的人士看到他们在中央政府中的影响在减弱,这和窦德士(John W. Dardess)所描写的邻县太和县人的想法是一致的。[9]能够参加进京会试、获得“进士”称号的人,在当地社会认同感的构建中举足轻重。即便在他们身后很多年,这些人曾经获得的功名还能决定其家族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自16世纪末以来的地方上的各种志书当中,宋应星家族中考取了功名的人——从他的曾祖父宋景到他的兄长宋应升——都被写进人物志里面。[10]戴思哲(Joseph Dennis)的研究让人看到,万历年间的《新昌县志》(1579,在今天浙江省)中包括了当地重要人物的家族族谱,这是本地精英采用的通常办法,以此来提高宗族的声望,为彼此间持续的合作与通婚奠定基础。[11]我们完全有理由做这样的推测,当时的宋氏家族也被视为当地名流。在宋应星的兄长宋应升的笔下,他的曾祖父甚至还进一步被提升为地方英雄,他身上体现了忠诚、勤勉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价值。在宋氏家族的族谱里,他们的祖先宋景被褒扬为一个全身心投入的、严谨的学者,一个揭露腐败和不忠的典范。[12]地方志资料中映射出来的也是一个如此这般的形象,认为宋景给他的家族带来了无上荣誉。在当地,他和他的家族代表了一个更美好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情操和尊严还受到人们的敬仰,好人还能够战胜坏人。人们也期待着宋景的后代们,能(对国家、地方、家族)有着类似的奉献。宋应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