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元璋如何牢牢控制大臣?了解他的手段和机构安排

朱元璋如何牢牢控制大臣?了解他的手段和机构安排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朱元璋设立了两套机构,一套是都察院,另一套是锦衣卫和检校。这是朱元璋手下的专职机构,并不是正式的朝廷机关。检校承担着这样的秘密任务,朱元璋自然要派自己的亲信来担任。使者回报朱元璋,朱元璋很高兴。朱元璋利用检校,牢牢控制了大臣的动静。检校虽然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是职务,不是正式机构,它只能侦察,不能扣押人犯和判罪量刑。

朱元璋如何牢牢控制大臣?了解他的手段和机构安排

故事回放

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战功赫赫,他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也是一个政治家。在驱除蒙古建立明朝之后,他对原来的制度作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

朱元璋称帝之后,鉴于以往的失误,改革了军事和政治机关,但是改革这些机关容易,如何才能保证他们忠心耿耿呢?就算他们忠心耿耿,万一有紧急情况的话,又如何保证传达到自己耳朵里的情报是真实准确的呢?为此,朱元璋设立了两套机构,一套是都察院,另一套是锦衣卫和检校。

都察院是明朝的监察机关,元朝叫做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改名叫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各一名,左右副都御史各一名,左右金都御史各一名。整个都察院有监察御史一百人。明朝设十三布政使,把天下分为十三个区,由这十三布政使管财政、民事。这一百名监察御史以一布政使司所管的地区为一道,分掌十三道的事务。监察院官员的权力很大,专门负责督察上下大小官员的失误、断案不公、贪污受贿。投敌卖国、结党营私,甚至连学术不按正常研究都包括在内。一旦发现可以随时举发、弹劾。都察院的头儿都御史的官阶是二品,而监察御史的官阶是七品,相当于在外任职的县令,实际并不是很大,但他们手中的权力却极大。朱元璋诏书中明令用他们来监察百官,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七品县令,只要有了过错,他们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意见都可以提,而且可直接上书给朱元璋奏事。

都察院名为官府,实际上是朱元璋的耳目,朱元璋用它来替自己看,替自己听,随时报告官员的错误,是皇帝监察文武百官的机关,负有澄清吏治的使命。在朝中是监察御史,还可以由皇帝下旨下放到外地,出使到地方就转职为巡按、清军、提督学校、巡监、茶马、监军等等职务,负责督察相应的事务及有关官员。其中,巡按最大,他名义上是替皇帝视察地方,职权在当地最高长官之上,小事情可以自己裁断,大事情上奏皇上,这个差使是最有威权的外放职务。

都察院设立完毕,毕竟只是正式的负责监察百官的机构,跟后代的检察院功能相仿。但是一旦都察院本身出了事怎么办?都察院的官员和其他官员相勾结,欺上瞒下,岂不是更加糟糕吗?况且都察院是正式的监察机构,事事都受朝中大臣的注视。朱元璋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为此,他设立了锦衣卫。

锦衣卫的形成,有两个来源。这个机构前身是朱元璋吴元年设立的拱卫司,洪武三年改为亲军都尉府,洪武十五年才改为锦衣卫。但是创办锦衣卫的经验却来自于检校。

检校,顾名思义,是检查和考校百官的意思。这是朱元璋手下的专职机构,并不是正式的朝廷机关。这个机构专门察听在京官员衙门官吏不公不法的事,连道听途说的事情也要上奏,实际上就是尽可能的搜集大小官员的事情,以便朱元璋随时掌握属下官员的情况。检校的职务经常由其他部门的官吏兼任,他们权势很大,连开国元勋李善长都畏之如虎。

检校承担着这样的秘密任务,朱元璋自然要派自己的亲信来担任。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检校被用来探听敌情。如龙凤五年(公元1359年),朱元璋派帐下武士何必聚去探听江西袁州守将欧平章有什么动静。何必聚探听完毕后,打断了欧平章家门口两个石狮子的尾巴作为标记,等到朱元璋率军攻克袁州之后,查看果然如此。在后来,检校的作用越来越扩大了。朱元璋又喜欢微服出行,所以检校由禁卫军官担任,如金吾后卫知事靳谦,小先锋张焕等人,为了方便和不露形迹,甚至还启用了和尚作密探

检校的威力很大。朱元璋曾经派人去察听将官的家属,有个尼姑,去引诱胡大海的妻子奉行“全天教”法,朱元璋下令把尼姑扔到水里了。建国之后,检校的主要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了探查百官的工具。洪武四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了一道手令,是这样写的:北平(今北京)城内有个黑衣和尚经常在各官员家中出入,和官员说话,没有人提防他。又有一个和尚是江西人,秀才出身,前科应举不中就做了和尚,现在也在城中与各官员勾搭。还有隐藏一高丽人,可以让人都抓来。还有太医一名,江西人,也在各官员跟前套近乎,指挥孙苍那里有两个回人,也一并捉来。看看这份手令,可见朱元璋对这些情况调查得何其准确!这些都是检校的功劳。太学博士钱宰奉命编《孟子节文》一书,回家后吟诗发牢骚说:“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私下里和他说:“昨天作的好诗啊!不过我并没有‘嫌’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出了一身冷汗,朱元璋就放他回家养老了。国子祭酒宋讷有一天在家独坐,气呼呼的。朝见朱元璋时,朱元璋问他为什么生气?宋讷大吃一惊,实话实说。朱元璋取出一幅他生气那天命人偷画下来的像,宋讷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www.xing528.com)

检校不仅对文人加以控制,百官都逃不出他们的耳目。吏部尚书吴琳告老还乡,回到老家黄冈,朱元璋派人去打听。探听的人到黄冈后远远地看见一农夫坐在小凳上,站起来插秧,样子很质朴。使者去问他,这里有没有吴尚书这个人?农夫拱手回答说:“我就是吴琳。”使者回报朱元璋,朱元璋很高兴。再如宋濂,是当时大文学家,明朝开国功臣。有一天他请客喝酒,过了几天朱元璋问他喝酒没有,请的是谁,吃了些什么菜,宋濂—一照实回答,朱元璋这才笑笑说:“对,没有说谎。”另外,凡公候伯功臣都赐卒一百一十二名作为卫队,设有一个百户统领,实际上在这些人中也是有检校存在的。

朱元璋利用检校,牢牢控制了大臣的动静。偶尔他也会心血来潮,自己跑出去看一看。有一个叫罗复仁的弘文馆学士,原先是陈友谅的旧部,为人质直朴素。一天,朱元璋偷偷跑到罗家去私访。罗复仁家在城外一个小胡同里,房子很破旧,风一吹都会倒似的,罗复仁正自己爬在梯子上刷墙。一看皇帝来了,罗复仁发了慌,连忙让自己的妻子搬了个小凳子让朱元璋坐。朱元璋看他确实是穷,立刻送了他城里的一所大宅院,还表扬了他。

检校虽然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是职务,不是正式机构,它只能侦察,不能扣押人犯和判罪量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有了检校的经验,锦衣卫设置一开始就很系统。整个锦衣卫共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三人,从三品;敛事三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千户十四人,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六品,府下还统御着将军、力士、校尉、负责侍卫、缉捕、刑狱的事务,是一个组织完备的机构。最主要的是这个机构不属于任何明朝机关,而是直属于皇上。

锦衣卫设有两个司,一个叫经历司,负责有关文件的传达和上奏;一个叫镇抚司,这是锦衣卫中最主要的机构,负责审判、抓捕、缉拿等功能,即民间所称的“诏狱”,洪武十五年之后,朱元璋运用检校、锦衣卫,把全国的政治犯都转移到这里进行审判。到洪武二十年,锦衣卫刑具被下诏焚毁,犯人一律移交刑部。六年之后,朱元璋又一次申明一切案件都交由司法机关去处理,不再由锦衣卫过问。

中央设立了锦衣卫,地方上则设立了巡检司。在各外地府州县关卡要塞的地方均建立了巡检司,设有巡检和副巡检,都是从九品,手下有差役和少量军队,负责缉捕盗贼。在交通要道之处设立的巡检司则专门负责盘查往来奸细和贩卖私盐的人,同时朱元璋为了控制流动人口,还下发了路引,作用类似于通行证和身份证。并在立法中规定,凡是军民往来,只要超过一百里就要看路引。如果没有路引,就要捉拿送官,允许人们告发,查明情况属实后赏赐告发者,纵容包庇的人同罪,同时还规定了处罚等级。由于巡检司只是设立在交通要冲,要想全面掌握百姓的信息还远远不够。朱元璋又设立了里甲来协助巡检司来执行检查的任务,里甲的主要任务是检查所属民众的活动情况,还要负责抓捕私自逃跑的人,要是知道有人跑了又不追捕则和逃跑的人同罪。通过这样一套系统,地方上的侦查机构也完善起来。

手段点拨: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位皇帝,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毁誉参半:白手起家,打下大明江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长江以南起兵,而能向北夺取天下的第一人,也是惟一一人,这为他赢得了百世流芳。而他的铁血政策,大杀功臣,也留下了千古骂名。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高度集权,铁血高压,也是一种成功之术。

为了巩固大明江山,确保胜利果实不被别人摘走,朱元璋可是煞费苦心。他在战争时设立检校,一方面刺探敌情,一方面又可以监督诸将。打天下的时候群雄并立,将领们拥兵自重的事时有发生,检校有助于了解下情,同时也起着威慑作用。建国后设立的都察院是正式的机构,锦衣卫则是皇帝自己的机构,一明一暗,一主一辅,有效的保证了情报的准确及时传递,震慑了文武百官,对吏治的澄清,不无好处。历史上评价朱元璋设置锦衣卫是错误之举,事实却是朱元璋在统治稳定之后,废除了刑狱由锦衣卫掌管的做法。他心中也明白不能打乱正常的司法程序,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4年)直到他去世,锦衣卫再也没有负责过对大臣的抓捕、审批任务。这充分说明了朱元璋的清醒头脑,反而是他的儿子朱棣夺位之后,又把锦衣卫的功能重新恢复并扩大了。对于朱元璋本身而言,他出于当时情况的考虑设立锦衣卫和巡检司,极大地方便了自己的统治,也有利于恢复元以来大大受损的国家元气,可谓大智大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