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顾炎武:江东望族炎武家世

顾炎武:江东望族炎武家世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顾炎武出生于江南苏州府昆山县城东南36里的千墩镇。顾炎武出生的千墩镇,正处于江南水乡的“五湖三泖”之间。顾炎武的曾祖叫顾章志,是顾济的次子。顾炎武的本生祖名叫顾绍芳,是顾章志的长子。因病告归,47岁卒。作为江东望族,顾氏家族世世代代为儒。以顾炎武观之,曾祖顾章志是顾氏家族中兴之重要人物,其为官清正,亦酷爱读书。顾炎武11岁时,蠡源公又亲自讲授《资治通鉴》。

顾炎武:江东望族炎武家世

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1613)五月二十八日,顾炎武出生于江南苏州府昆山县城东南36里的千墩镇。

锦绣江南,吴门自古繁华。古人以为天地钟灵毓秀之气荟萃之地,有“五湖三泖”之胜。顾炎武出生的千墩镇,正处于江南水乡的“五湖三泖”之间。此地西通郡城苏州,东临松江府,南连吴江杭州,舟楫往来,甚是便捷。

顾氏为江东望族,民间素有“江南无二顾”之说。据顾炎武说,南朝梁陈之际的大学者顾野王就是他的始祖,苏州阊门外的义学旁有顾野王读书处,其墓就在苏州吴县横山东五里的越来溪上。顾野王家有亭林湖之胜,当时的人们遂称此地为“顾亭林”。因为有这个典故,所以朋友们都称他为“亭林先生”。

从顾庆开始算起,历经12代,到明朝正德年间,也就是顾亭林的高祖一辈,开始入仕做官,顾家从此兴旺起来。顾亭林的高祖、曾祖、祖父3代,一共出了4名进士,且都当了大官。

顾溱,字梁卿,号小泾。正德辛巳(1521)进士,官至南京工科给事中、广东按察司金事。

顾济,亭林高祖,顾溱的弟弟。字舟卿,号思轩,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历官行人、刑科给事中,赠中宪大夫、江西饶州府知府。

顾炎武的曾祖叫顾章志,是顾济的次子。字行之,号观海。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历官行人、行人司副、行人司正,刑部员外郎中,江西饶州府知府,湖广、广西按察司副使,贵州布政司,参政贵州,山东按察司按察,南京光禄寺卿,应天府尹,最后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卒于官,赠都察院右都御史,赐葬昆山县尚书浦西鸣字圩(今千灯镇南,原千灯中学内),亭林《寄弟纾及友人江南》诗中提到:“吾家有赐茔,近在尚书浦。”就是指曾祖的墓地。顾章志为人正直,刚入朝为官时严嵩父子权倾朝野,其他人争相趋之,惟顾章志不愿去巴结他们。后来他出任饶州知府,饶州地方民风强悍而且好斗,其中有一些官吏还暗中挑唆,顾章志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抓住问题之关键,依法惩办不良官吏。晚年曾上疏减少进奉马船之数量,亦得皇帝认可,使老百姓得实惠。顾章志是当时顾氏家族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顾炎武的本生祖名叫顾绍芳,是顾章志的长子。字实甫,号学海。万历丁丑(1577)进士。历官翰林院检讨、经筵日讲官、知制诰等职。因病告归,47岁卒。顾绍芳生性恬静,比较耿直,他认为人的一生总有荣辱得失,只有把握得正,不随便依傍他人。他为官廉洁,曾办义学教化族人,还用余粮救济贫困,口碑极好。

作为江东望族,顾氏家族世世代代为儒。顾炎武在《钞书自序》中说得明白:“炎武之先家海上,世为儒。”到高祖顾济之时,家始有大批藏书。据顾炎武记录:“自先高祖为给事中,当正德之末。其时天下惟王府、官司及建宁书坊乃有刻板,其流布于人间者,不过《四书》《五经》《通鉴》性理诸书。他书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后来倭寇犯江东各州县,烧杀抢掠,千灯镇也未幸免,顾家老宅连同高祖收藏的数千卷书籍全部被倭寇焚毁。(www.xing528.com)

以顾炎武观之,曾祖顾章志是顾氏家族中兴之重要人物,其为官清正,亦酷爱读书。“历官至兵部侍郎,中间莅方镇三四,清介之操,虽一钱不以取诸官。而性独嗜书,往往出俸购之。”因之,家中藏书渐多,只是所收藏的版本较高祖稍有逊色。

曾祖之藏书后一分为四,分别给他三子一侄。亭林嗣祖顾绍芾得其中一份,他也犹喜读书,经多方购求,藏书渐增,至炎武知学,藏书复有五六千卷。这些书籍全部收藏于“库楼”之中。良好之家学传统,反复之积累收藏,乃成一知识的宝库,并养成读书之良习,这为亭林以后之读书、抄书、著书打牢基础。

亭林嗣祖是顾章志的仲子——顾绍芾。绍芾字德甫,号蠡源,又号梦痷。国子监生,是一位有着非凡个性、才气和见识的人。“性豪迈不群”,“天下骏发,下笔数千言”;与著名的公安派诗人袁宏道志趣相投,互有信札往来、诗文唱和。虽然在科举的道路上很不得志,只能以生员而入国子监读书,取得了一个监生的资格,但当时的名公巨卿都很欣赏他的才气和见识。他还写得一手好字,顾炎武认为其“书法盖逼唐人”,就连江南著名的书画家董其昌都说:“见德甫笔墨,令人有退舍之想。”他从50岁以后,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而把主要精力用于经世致用之学的研究:“取全史所记朝章、国典、地形、兵法、盐铁、户口,悉标识之,以备采择,尤注心节义之行,详举其事,以奖励末俗。”他十分关心时局的变化,注重研究当代政治。明朝有一种叫做《邸报》的政府公报,最初只是靠抄写流传,从崇祯十一年起才开始铅印出版,颇似今日之报纸。从万历四十八年至崇祯九年(1620-1636)的17年间,顾绍芾为保存当代史料,坚持将每一期《邸报》中的内容抄写下来,细字草书,一纸二千余字,共装订成25册。晚年手不能书,尚取《邸报》标识其要。他著有《庭闻纪述》《梦阉诗草》等书,其学问和见识,对顾炎武影响尤为巨大。

嗣祖蠡源公自幼随父宦居四方,阅历非常丰富,熟谙明末三朝故事。晚年虽说足不出户,但是尤为关心国家大事,对苏州一带所发生的事了如指掌。天启元年(1622),后金兵攻取沈阳、辽阳,四川土司崇明亦起兵造反。次年,后金军队攻陷广宁,贵州土司安邦彦、山东白莲教首领徐鸿儒亦相继起义。严重的外患和内忧刺激着顾绍芾的心灵,他指着庭院中枯黄的草根对顾炎武说:“尔他日得食此幸矣。”于是决定教顾炎武读《孙子》《吴子》等古代兵书,以及《左传》《国语》《史记》等著作。顾炎武11岁时,蠡源公又亲自讲授《资治通鉴》。顾炎武14岁那年考入昆山县学,成了一名生员,即秀才。府试成绩颇佳,受到知府寇慎的夸奖。对此,顾炎武一直铭记在心,54岁后,顾炎武游山西,还专门到寇慎的墓前祭拜。15岁学完《资治通鉴》后,祖父又叫他读《邸报》,关心时事朝政。

顾炎武的曾祖有3子:长子顾绍芳,即顾炎武的祖父;二子顾绍芾,即顾炎武的继嗣祖父;三子顾绍芬。顾绍芳的次子顾同应,是亭林的本生父。同应字仲从,聪明好学,精于举子业,工诗文,为邑禀生。万历乙卯、戊午两次考中乡试副榜,恩荫入国子监。42岁去世。顾同应豁达大度,尽管家财不丰,然乐善好施。因之,他去世之时,亲友前来,为之送行,竟现千灯镇之店铺悉数关门,几乎如同罢市之景。顾同应著有《药房集》《秋啸集》等诗集,《明诗综》评论:“仲从诗,词淡意达,有白云自出,山泉冷然之致。”顾同应娶何氏为妻,有5子4女,顾炎武是其仲子。顾同吉为顾绍芾之独子,18岁早卒,因无子嗣,故将顾炎武过继为其嗣子;而顾同吉的未婚妻王氏自愿到顾家为其守贞,故王氏即顾炎武之嗣母。其时嗣祖顾绍芾51岁,嗣母王氏28岁。

顾炎武嗣母王氏(1586—1645),是明辽东太仆寺卿王宇之孙女,父亲为国子监的太学生王述。王氏是一位受过严格传统道德教育、有着良好文化教养之女性。从小读书识字,尤喜读《史记》《资治通鉴》和明代政纪方面的书。她孝敬公婆,为治好婆婆的病,曾悄悄地割下自己的一只手指作药引。这在今天看来固然是不懂科学的无知行为,但在古代,却是被视为至孝的道德意愿。对待顾炎武,她像对亲生儿子一般的慈爱。顾炎武3岁时患痘疮,生命垂危,幸亏她精心照料,方才保全性命。在顾炎武之记忆中,王氏白天纺纱织布,晚上挑灯夜读。在顾炎武6岁之时,王氏就在闺中亲自给他讲授儒家经典《大学》,作为他童年蒙学之第一部书,《大学》很短,主要是教人树立家族、国家和社会的概念,后来顾炎武一生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与王氏蒙学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顾炎武十多岁时,王氏还给他讲运筹帷幄的刘基、刚正不阿的方孝孺、当机立断的于谦等明朝大忠臣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深深扎根于顾炎武脑海之中,成为其终身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由此可见,顾炎武的嗣母王氏绝非一般家庭妇女。她身上体现出中国古代道德的最高标准,即一“孝”和一“贞”,诚实守信,忠贞于亡夫;在国难当头之时,以六旬老妪,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绝食而亡,这是何等的民族大义和节气!在她的身教言传之下,顾炎武自幼就树立了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