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望族子弟矢志复明顾炎武,顾炎武的介绍

望族子弟矢志复明顾炎武,顾炎武的介绍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望族子弟,矢志复明顾炎武像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幼年承祖父命出继堂叔为子,嗣母王氏,十六岁未婚守节,抚育他成人。顾炎武深受感动,与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积极投入苏州、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武装斗争。顾炎武像顾炎武律己极严,身处逆境而终无颓唐之想,刚正不阿,坚毅不屈,一生誓不与清廷为伍。此后,顾炎武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入世。

望族子弟矢志复明顾炎武,顾炎武的介绍

望族子弟,矢志复明

顾炎武

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幼年承祖父命出继堂叔为子,嗣母王氏,十六岁未婚守节,抚育他成人。他相貌丑怪,瞳子中白而边黑,性情耿介,不谐于俗,唯与同里归庄(玄恭)为挚友,时有“归奇顾怪”之谓。

少时深受嗣祖顾绍芾的影响,关心现实民生,注重经世学问。十四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归庄共入复社,与复社名士纵论天下大事,反对宦官擅权。二十七岁乡试落第后,他“感四国之多虑,耻经生之寡术”(《亭林文集》卷六),断然弃绝科举之道,发愤钻研经世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全国各地山川地理、农田、水利、兵防、物产、赋税、交通等资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www.xing528.com)

书未成而明亡,清兵南下,昆山城破,嗣母王氏绝食二十六日,慷慨殉国,遗命勿仕清廷。顾炎武深受感动,与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积极投入苏州、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武装斗争。起义失败后,他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随行的骡马驮着书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清顺治十三年(1656),只身北上,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边防和西北地理研究,并垦荒种地,结纳同道,以图恢复。康熙七年(1668),为山东“黄培诗案”株连入狱,经友人营救获释。

顾炎武像

顾炎武律己极严,身处逆境而终无颓唐之想,刚正不阿,坚毅不屈,一生誓不与清廷为伍。其诗精卫写道:“尝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对于投清变节者,他毫不留情,愤然直斥:“蓟门多狐鼠,旧日须眉化儿女”。康熙十六年(1677)开博学鸿词科,都中争相举荐,他致书曰:“刀绳俱在,毋速我死。”并郑重声明:“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次年议修明史,总裁叶方蔼又特邀他入明史馆,他严词拒绝,回信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亭林文集》卷三)其超行气节,令清廷都敬畏不已。

此后,顾炎武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入世。晚年筑土室于华阴丛冢间,与妻偕隐,自署门联云:“妻太聪明夫太怪,人何寥落鬼何多。”并说:“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志在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势。”可见即使隐居,仍不忘其志。康熙二十一年(1682),卒于曲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