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顾炎武:英勇杀汉奸,惨遭囹圄

顾炎武:英勇杀汉奸,惨遭囹圄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顺治十二年,顾炎武初陷囹圄,是因为陆恩命案所致。他们先是指斥私设公堂之非法,请求苏州官府出面干预,将顾炎武从叶氏囚禁处提出,交由官府审理。迫于舆论压力,叶方恒一面做出和解姿态,一面买通苏州府推官,拟判顾炎武杀无罪奴,从重处罚。鉴于陆恩一案的审理陷入僵局,路氏兄弟再度进行搭救。自五月十三日案发,迄于秋后得释,顾炎武身陷囹圄历时3个多月。翌年春,终得以杀有罪奴而从轻结案。

顾炎武:英勇杀汉奸,惨遭囹圄

入清以后,顾炎武曾经两次入狱。这两次囹圄之苦,皆植根于明清易代,而与一时政局有关。其中,对顾炎武生平行事影响最大的是顺治十二年(1655)的第一次入狱。

顺治十二年(1655),顾炎武初陷囹圄,是因为陆恩命案所致。陆恩本来是陆家家仆,从顾炎武祖上就到顾家。后来他看到顾炎武家道中落,内有骨肉相残,外有豪绅煎迫,于是转而投靠豪绅叶方恒。

昆山叶氏,也是一方大族。同顾氏的衰退正好相反,在晚明的社会动荡中,叶氏却未经祸难。如前所述,崇祯十二年(1639),顾炎武嗣祖顾绍芾及其长兄相继去世,家难骤起,门庭不振。为了维持一家数十口生计,顾炎武被迫将祖上遗田800亩典押给叶方恒。顾叶两家,早年本有亲戚关系。昆山另一大姓徐家,皆为顾叶两家姻亲,顾炎武妹夫徐开法有一妹,即嫁给叶方恒为妻。按常理讲,叶方恒应该急人之所急,解人之所难,帮助顾氏渡过危局。但是叶方恒为富不仁,竟然乘人之危而仗势鲸吞顾氏田产。典押之初,叶氏压价签约,价款仅及所值之半。对此顾炎武迫于窘困,只好接受。尽管如此,叶方恒却迟迟不将价款支付,虽经顾炎武多次请求,历时两年,始得少量价款。但迄于明亡,仍有四成价款被叶氏拒付。到了清朝,叶方恒见顾氏一蹶不振,百计煎迫,一心想霸占顾氏田产为己有。顺治九年(1652),顾氏家仆陆恩投靠叶方恒,于是主仆勾结,狼狈为奸,加紧策划霸占顾炎武的田产。

顺治十一年(1654),张名振军三入长江。兵退之后,地方当局追查里应外合之人,兴起大狱。叶方恒得此良机,便扬言要以暗通东南沿海义军罪告发顾炎武。消息传到南京,顾炎武于顺治十二年(1655)春赶回昆山,率众亲友将陆恩沉水而死。

关于水沉陆恩的原因,据陈祖武在《顾炎武评传》中考证加以明确。他说:顾炎武本人对此有过一段简略的追记,在《赠路光禄太平》中说:“先是,有仆陆恩,服事余家三世矣,见门祚日微,叛而投里豪,余持之急,乃欲陷余重案。余闻,亟擒之,数其罪,沉诸水。”何为重案?顾炎武并未说明,顾炎武挚友归庄议及此事,也只是说“诬宁人不轨”,至于不轨之所指,亦晦而不明。乾隆初年,史学家全祖望应约为炎武撰《神道表》,则将顾归两人所言“重案”、“不轨”加以明确,表述为“通海”。全祖望《顾先生炎武神道表》载此事说:“顾氏有三世仆曰陆恩,见先生日出游,家中落,叛投里豪。丁酉,先生四谒孝陵归,持之急,乃欲告先生通海。先生亟往擒之,数其罪,沉之水。”清道光年间,张穆辑《顾亭林先生年谱》,则据陆陇其《日记》,将此事做进一步说明。陆陇其在《三鱼堂日记》康熙十七年八月二十七日条记:“与陆冀王谈,言顾宁人系徐公肃之母舅,而中书顾洪善,其嫡侄也。鼎革之初,尝通书于海,使一僧以其书糊于《金刚经》后,狭之以往。其仆知之,以数十金与僧,买而藏之。后其仆转靠今济宁道叶方恒,叶颇重托之。宁人有所冀于此仆,仆曰:‘《金刚经》背上何物也?我藏而不发,乃欲诈吾乎!’宁人大惧而止,遂于徐封翁谋。夜使力士数人入其家杀之,尽取其所有,并叶所托者亦尽焉。”

上述诸多记载,顾归两家忌讳不明,全祖望则语焉不详,只有陆陇其记载的比较详细。陆陇其与顾炎武为同时人,年辈稍晚。其《日记》所涉之陆翼王,名元辅,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年龄比顾炎武小数岁。陆恩案发,移狱松江,元辅正在乡里,所以他所描述的应当可信。可见,顾炎武率同徐开发等人水沉陆恩,并非一般的主仆反目,也不是寻常的经济纠纷,而是政治要案,生死攸关。因此顾炎武不计后果,铤而走险。陆恩死后,叶方恒气急败坏,遂与陆恩的女婿勾结,私设监狱,囚禁顾炎武,逼迫顾炎武自杀抵罪。同时,叶方恒又贿赂苏州府推官,必欲置顾炎武于死地而后快。

当此危难之际,顾炎武挚友归庄及路泽溥、路泽浓兄弟等挺身而出,极力营救。他们先是指斥私设公堂之非法,请求苏州官府出面干预,将顾炎武从叶氏囚禁处提出,交由官府审理。由于此一要求合理合法,尽管叶方恒早已买通官府,但也无可奈何,只好交出顾炎武,囚系苏州府监狱。

顾炎武囚系苏州,叶方恒尾随而至。他倚仗权势,贿赂官府,执意要顾炎武杀人偿命。为营救友人,归庄频繁来往于苏州、常熟、昆山间。他先是仗义执言,力阻叶方恒加害顾炎武;继之联络钱谦益、李模等一方耆旧出面讲情,劝说叶方恒中止讼局。迫于舆论压力,叶方恒一面做出和解姿态,一面买通苏州府推官,拟判顾炎武杀无罪奴,从重处罚。叶方恒这一举动,不啻当众羞辱顾炎武,达到迫其自杀的目的。归庄听说这一消息后,立刻致书叶方恒,晓以利害。

鉴于陆恩一案的审理陷入僵局,路氏兄弟再度进行搭救。他们利用与苏松兵备副使相识的关系,请求将案件移交松江复审。这一请求如愿以偿,移狱松江后,摆脱了叶方恒的纠缠,事情才出现了转机。经路氏兄弟和松江诸多友人的努力,顺治十二年(1655)秋,顾炎武终于得以保释出狱,听候判决。自五月十三日案发,迄于秋后得释,顾炎武身陷囹圄历时3个多月。翌年春,终得以杀有罪奴而从轻结案。

3个多月的囹圄之苦,虽说顾炎武在归庄和路氏兄弟等好友的鼎力救助下幸免一死,但是更多的旧日诗文之友则是纷纷惧祸退避。顾炎武在喟叹交友艰难的同时,更加珍惜患难之中诸友的真情。为此,他写了多首诗分赠诸友。其中,尤其以赠给路氏兄弟的诗,最可见其心境。顾炎武赠在《赠路光禄太平》一诗中痛述生平,感激有人相助,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www.xing528.com)

顺治十三年(1656)春,松江狱解,顾炎武获得行动自由而离开松江。临行,顾炎武诗赠松江隐士张悫、王炜诸友人,国破家亡之痛,苏州人情之淡薄,松江友人之仗义,皆在字里行间。

顺治十三年(1656)春,顾炎武离开松江。此时他的生母何氏病势垂危,顾炎武闻讯,返回昆山故里。三月,其母病故。料理完丧事后,他重返南京,依然侨居神烈山(钟山)下。对于顾炎武的无罪释放,豪绅叶方恒耿耿于怀。顾炎武离乡,叶方恒派刺客尾随,在南京太平门行刺,致使顾炎武头部受伤。叶方恒见刺杀未能置顾炎武于死地,又唆使陆氏遗属公然抢劫,将顾炎武昆山故居抢劫一空。如此恶劣的环境,逼得顾炎武有家不能归。

重返南京,顾炎武一如从前,依然不能忘情于兴复故国,因而同他往来者,皆为故国遗民、南明遗臣,还有来自湘黔的桂王政权中人。

顾炎武是这年五月返回南京的,抵达未久,吴江友人潘柽章远道而来。潘柽章字力田,一字圣木。明诸生。入清,不仕新朝,曾与顾炎武、归庄等结惊隐诗社,诗文唱和,不忘故国。后清政府禁止士子结社,潘柽章遂潜心史学,与友人吴炎合撰《明史记》。依二人分工,吴任世家、列传,潘则任本纪及诸志。全书以实录为主要依据,博采文集奏疏,以反映一代王朝兴衰。此时全书虽未纂成,但已得纲领。潘柽章此行,即为史书编纂而来。

如前所述,顾炎武自幼受到良好的历史教育。其嗣祖绍芾生前,尤为留意晚明史料的搜集。曾将自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至崇祯七年(1634)九月的邸报,分类抄录,辑成二十五帙。之后,绍芾年老未再抄录,仅取邸报略识大要。迄于崇祯十四年(1641)绍芾病逝,此事遂告中断。明亡,顾炎武奔走国事,无暇承其嗣祖遗志,克成完书。所幸慌乱之余,手稿未有散佚。经历苏松之狱打击,顾炎武痛定思痛,萌发秉嗣祖遗教,纂修泰昌、天启、崇祯三朝史书之想。这就是他在上年《酬陈生芳绩》一诗中所云:“绝交已广朱生论,发愤终成太史书。”如今潘柽章远道而来,共商明史纂修,顾炎武“大喜过望,欣然支持,允诺当携书南下,与吴、潘二人共修国史”。临别,顾炎武《赠潘节士柽章》一诗。

这一年的闰五月十日,是明太祖朱元璋逝世纪念日,松江友人王炜远道谒陵,与顾炎武重逢。王炜,字雄右,号不庵,安徽歙县人。明亡,流寓松江,顾炎武移狱松江,王炜曾参与搭救,故而今春顾炎武告别松江诸友,始有诗云:“欲将方寸报,惟有汉东珠。”如今重逢南京孝陵,相携拜哭而还,抚今追昔,无限感慨。王炜此行,谒陵之外,拟前往芜湖。临别,顾炎武赠《王处士自松江来拜陵毕遂往芜湖》一诗送行,拜托友人关注彼处消息。

顾炎武重返南京,同他交往最多的,则是明遗民王潢。王潢比顾炎武长14岁,字元倬,上元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后明廷征召,以世乱亲老不出。明亡,隐居不仕。这一年的闰五月十日,顾炎武与之拜谒孝陵,共哭陵下。

在顾炎武同王潢的交往中,这年夏末秋初南京城西栅洪桥下的聚会最令人注意。当时,王潢置酒浆瓜果,请顾炎武作陪。款待客人。其中,有二位著僧装。老者俗姓熊,名开元,字玄年,一字鱼山,湖北嘉鱼人。明天启年间进士,崇祯中,以劾首辅周延儒而名著朝野。明亡,追随南明政权,官至隆武朝左金都御使、东阁大学士。隆武政权败亡,遁入空门,为僧于苏州灵岩寺。少者俗姓刘,号石溪,释名髡残,湖南常德人。自少出家,早年在乡为僧。明亡,云游四方,一度寓居南京燕子矶禅院。石溪多与明遗民往还,在江南的反清复明运动中,每见其身影。与会的其他二三人,亦皆来自湘黔。此次聚会,湘黔战局和永历政权的存亡为主要话题。来客详告彼处历史和现状,未免黯然神伤。顾炎武盛赞彼中义士忠勇,表示愿意一道为兴复故国而努力。

关于顺治十三年(1656)七八月间顾炎武的行止,扑朔迷离,很不明确。经过陈祖武先生和王遽常和王冀民先生之所考,得出结论为顾炎武是年七月,曾南下湖州,应友人之约,参与庄氏私修明史事。后因看到庄氏不学,断然离去。接着改换姓名,继续南行,试图同东南沿海郑成功的军队联络。但由于旅途艰险,没有联络上,只好于八月返回南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