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神道墓葬建筑的石雕作品

福建神道墓葬建筑的石雕作品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古以来,福建各地的墓葬建筑大多离不开石材。至唐代,神道石雕刻兼备了象征墓主身份和地位的作用。在神道建筑方面,大多配置有按照逝者身份等级以及官方制定的一套神道石雕物,如望柱、石翁仲和石马、石羊、石虎等石像生。据有关资料显示,福建神道石雕刻在晋代已经出现。据当时调查所知,这一地区最早的神道石雕像,当数福州郊外淮安一座唐代墓葬残存的一件石翁仲和一件石羊。

福建神道墓葬建筑的石雕作品

自古以来,福建各地的墓葬建筑大多离不开石材。除了墓碑、买地券之外,唐宋以来,各地民间在大型墓葬和神道的建造方面,往往有许多石雕物存在,如各种各样的石翁仲、石像生、墓手龙、护墓石狮等。墓前神道两侧设置石兽始于汉代,早期主要是作为标志物和驱除鬼怪之用。东汉应劭《风俗通》曰:“墓前树梢,路头石虎。《周礼》:‘方相氏葬日入圹,驱魍象。’魍象好吃亡者肝脑,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于墓侧以禁御之,而魍象惧虎与柏,故墓前立虎与柏。”至唐代,神道石雕刻兼备了象征墓主身份和地位的作用。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载:“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皆所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仪卫耳。”在古代社会,身份高尚的达官贵人去世后,为对墓主生前功绩的褒奖及对其家族地位的肯定,除大兴土木修建陵寝建筑外,人们对陵墓神道两侧石雕物的制作、排列往往也十分讲究。墓葬神道建筑类的这些石雕物,或称神道石雕刻,一般排列在墓葬的神道两侧,由数量不等但对称的石人(即文官、武将雕像,或称石翁仲)、石马、石羊、石虎、石獬豸、石狮以及望柱和相关的石碑、圣旨牌、石龟趺座等组成,并按官位大小加以区分排列,作为逝者身份等级的标志和象征驱除鬼怪的镇墓物。在我国保存至今的此类石雕刻中,以西汉霍去病墓前的一组石雕最为古老。据《史记·霍去病列传》载:“(霍去病)冢上有竖石,前有石马相对,又有石人。”霍去病墓前著名的“马踏匈奴”石雕,一匹战马正猛力用脚踏住一个仰面跌倒的匈奴,表现了霍去病北征匈奴的英雄气概,是西汉政府为彰显霍去病的功绩而建造的神道石雕佳作。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福建地区这种象征着身份地位的神道石刻,最早的大致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据明嘉靖《惠安县志》载:“(林禄墓)前有石冠、石笋,后有石羊、石马。”明嘉靖年间,惠安当地林姓族谱又载:“晋安郡王林禄公墓……明器尚存石将军二、石羊二。”只是由于年代的久远,这些石雕遗物今已不可寻觅了。

汉唐以来,福建各地名人辈出。早期的如西汉闽越王无诸,中唐至五代的有陈政、陈元光父子和王潮、王审知兄弟等,宋元时期的有北宋大臣、历任户部、吏部尚书曾公亮,北宋丞相抗金名将李纲,官至端明殿大学士蔡襄,官至右相的宋著名政治家梁克家,南宋参知政事、曾两度出任泉州知府的真德秀,南宋法医学家宋慈,著名天文学家苏颂,以及以朱熹为杰出代表的包括杨时、游酢、李侗、罗从彦、蔡元定等知名学者的宋代理学家,宋代史学巨擘郑樵,明代内阁首辅叶向高,抗倭名将戚继光、张经、俞大猷等,俞大猷的幕僚战略家陈第,民族英雄郑成功,清康熙时期的宰相李光地和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明清时期有福建著名学者李贽、黄仲昭、黄道周、谢肇淛等,以及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江南提督陈化成、船政大臣沈葆桢、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著名翻译家林纾、著名书画家黄慎、伊秉绶等。这些历史名人去世后,在统治阶层的褒奖下,往往都以礼厚葬。因此他们的墓地一般规模都较大。在神道建筑方面,大多配置有按照逝者身份等级以及官方制定的一套神道石雕物,如望柱、石翁仲和石马、石羊、石虎等石像生。这些石雕作品一般都雕刻精致,造型规矩,成为福建民间石雕的特殊组成部分。(www.xing528.com)

据有关资料显示,福建神道石雕刻在晋代已经出现。此后历经唐五代及宋元明清各代,为数众多的达官贵人的陵寝坟茔,多设置有数量不等的石像生。30多年前,著者曾对福州地区的神道墓葬石雕像做过田野调查。据当时调查所知,这一地区最早的神道石雕像,当数福州郊外淮安一座唐代墓葬残存的一件石翁仲和一件石羊。明清时期,福建各地的此类石雕像数量很多,分布很广,雕刻风格也渐趋一致。千百年来,由于人为的破坏和其他原因,迄今为止,福建境内较有代表性和保持较完整的神道石雕刻已经为数不多。以下兹据有关资料择要作一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