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冤杀六百年,故宫兵部尚书惨遭磔刑

冤杀六百年,故宫兵部尚书惨遭磔刑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暗示这次皇太极兵临城下,首要的是将兵部尚书王洽斩首,以振奋将士守城御敌的决心。在明代,病死的官员与受死刑死的官员是不一样的,其死后评价、待遇、子孙科考、升迁等待遇也是不同的。陈新甲为兵部尚书,受命遣使关外,负责这项工作。陈新甲辩称并不是自己擅自和谈。王洽、袁崇焕、陈新甲三位兵部尚书都惨遭磔刑,千刀万剐,不得全尸。崇祯帝刚愎自用,不听谏言,专制独断,酷刑大臣,必自食其果。

冤杀六百年,故宫兵部尚书惨遭磔刑

一杀王洽。明崇祯六部中的兵部,第一个下狱死的是兵部尚书王洽。王洽,临邑(今在山东)人,万历进士。王洽貌美,魁伟英俊,威严“若神明”;清廉,“其廉能为一方最”(《明史·王洽传》),意思是他既廉洁,又能干,是一方官吏中最为优秀的。崇祯元年(1628)十二月,王洽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他上任不到一年,就是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率八旗军兵临北京城下。侍郎周延儒说:“世宗斩一丁汝夔,将士震悚,强敌宵遁。”(《明史·王洽传》)说的是,当年蒙古俺答兵临北京城下,嘉靖帝下令将兵部尚书丁汝夔斩首后,官兵震动,敌军撤退。周暗示这次皇太极兵临城下,首要的是将兵部尚书王洽斩首,以振奋将士守城御敌的决心。崇祯帝点头,将王洽下狱。这位兵部尚书,上任不到一年,虽有责任,却无死罪!第二年四月,王洽死于狱中,还要“论罪,复坐大辟”(《明史·王洽传》)。就是说“病死”还要定“大辟”(死刑)之罪。在明代,病死的官员与受死刑死的官员是不一样的,其死后评价、待遇、子孙科考、升迁等待遇也是不同的。

二杀袁崇焕。袁崇焕也是挂兵部尚书衔、蓟辽督师,在皇太极率领八旗军攻打北京城时,崇祯帝中皇太极“反间计”,恼羞成怒,不听大臣恳请慎重,“敌在城下,非他时比”的谏言,先将袁崇焕下狱,后将袁崇焕凌迟处死(《明史·成基命传》)。

三杀陈新甲。陈新甲,四川长寿(今重庆市长寿区)人,万历举人,知晓边事,《明史》称他办事干练:“军书旁午,裁答无滞。”崇祯十三年(1640)正月,为兵部尚书。时南北交困,内外危机。崇祯帝开始秘密同皇太极进行议和。陈新甲为兵部尚书,受命遣使关外,负责这项工作。崇祯帝先后手写书信数十封,交陈新甲同皇太极联系,崇祯帝觉得和谈丢面子,此事秘密进行,告诫他千万不能泄露。一日,陈新甲所派遣的兵部职方司郎中马绍愉回京,以机密文件报告。陈新甲深夜看完报告后,没有收起来,放在几案上。第二天早晨,陈新甲的家僮误以为是塘报稿(“塘报”相当于现代的《内部简报》),交付出去,进行抄传。于是,朝廷上下,舆论哗然。陈新甲辩称并不是自己擅自和谈。崇祯帝大怒,将他下狱。崇祯十五年(1642)八月,将陈新甲凌迟处死(《明史·陈新甲传》)。(www.xing528.com)

崇祯朝十七年间,“易中枢十四人,皆不久获罪”(《明史·张风翼传》)。王洽、袁崇焕、陈新甲三位兵部尚书都惨遭磔刑,千刀万剐,不得全尸。崇祯帝刚愎自用,不听谏言,专制独断,酷刑大臣,必自食其果。唐太宗说:用功不如用过。崇祯帝如有唐太宗的大度与胸怀,对王洽、袁崇焕、陈新甲等,不仅能用其功,而且能用其过,那么,大明江山会是另一番局面,至少不会由他自己演出“末日疯狂”的悲剧。

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在大清和大顺两面夹击下,岌岌可危。东阁大学士李建泰代崇祯帝出征,无异于给皇帝和朝廷打了一针强心剂,演出一曲明朝末日的挽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