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世与传统兵学的长期浸淫

家世与传统兵学的长期浸淫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南沿海是倭寇袭扰,北部边境则是蒙古人进逼,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家国遭遇不幸,却正好给了一代名将戚继光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舞台。正是因为这种兼容并蓄,戚继光的兵学思想才显得气象万千,既体现出传统兵学的特点,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家世与传统兵学的长期浸淫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史》评价戚继光“在南方战功特盛”[60],对他在抗击倭寇过程中所取得的佳绩给予了充分肯定。戚继光也曾长期守御北疆,同样卓有贡献,使得“边备修饬,蓟门宴然”[61]。一生戎马倥偬的戚继光始终不忘研读兵学理论,并对自己的军旅生涯及时进行总结,所撰《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著作影响深远,以至于“谈兵者遵用焉”[62]。《纪效新书》通行本为18卷本,系戚继光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前后在浙江任参将时所作。此外还有14卷本,系万历十二年(1584)在广东任总兵时在前书的基础上删改而成。从思想内容来看,《练兵实纪》可视为《纪效新书》的姊妹篇,因为它们都是将军事训练作为最重要的论题,重点讨论的是抗击倭寇的治军之术和训练之术,对阵法训练也有所探讨,此外还结合火器探研实战之法。

戚继光系统而深刻的兵学思想,与他出身于兵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熏陶不无关系,更与他长期研读兵典、善于学习和借鉴传统兵学密不可分,同时也是他善于总结战争,不断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结果。戚继光出身将门之家,其祖辈负责山东的防卫,并世袭军职。父亲戚景通曾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都指挥,也曾在北京担任过专习火器的神机营副将。戚景通不仅热爱习武,而且熟读兵书,潜心钻研军事理论,颇有心得,自然会对戚继光产生重要影响。山东总兵沈有容称赞戚继光“世胄起家,得读父书,所谓将门出将,故师出以律”[63],充分肯定了戚继光的家学渊源。

从戚继光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平时非常注意加强对古代兵典的学习。不仅是自己学习,而且要求部下学习。在他看来,古来论兵都以孙、吴为宗,当然,他尊奉兵典,也强调学习过程中应重在“师其意”,而且做到“不泥其迹”。[64]他曾从《武经七书》中寻章摘句,结集成册,将其作为教科书,与部下共同探讨。古代兵典中,他对《孙子兵法》尤为熟悉和重视。在奏疏、信件中,戚继光曾多次引用孙子的经典名言。从《止止堂集·愚愚稿上》可以看出,他曾对《孙子兵法·计篇》进行过详细注解,也对《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其他兵书有过深入探讨。(www.xing528.com)

在戚继光的时代,明朝正逐步走向没落,内忧外患渐显。相对而言,边患比内忧更加严重。东南沿海是倭寇袭扰,北部边境则是蒙古人进逼,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家国遭遇不幸,却正好给了一代名将戚继光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舞台。在长期转战南北的军旅生涯中,他非常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战略战术,改进治军方法,改善武器装备。与此同时,戚继光也非常注意学习当时优秀军事家如谭纶、俞大猷、胡宗宪等人的军事思想,对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政略思想也有所借鉴。俞大猷有关水军建设的思想及多兵种协同的战术思想等,对戚继光启发尤多。正是因为这种兼容并蓄,戚继光的兵学思想才显得气象万千,既体现出传统兵学的特点,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