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鸦片战争后对传统兵学的提醒与反思

鸦片战争后对传统兵学的提醒与反思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鸦片战争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它绘制了近代中国历史长卷的底色。尽管鸦片战争后的这些探索在理路上仍然是尝试性的,系统性和深度都不够,但方向是明确的,即中国要摆脱军事上的困局,武器装备和海防建设必须要有突破,而要突破,必须放下虚妄的自尊,沉下心来向西方学习。

鸦片战争后对传统兵学的提醒与反思

鸦片战争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它绘制了近代中国历史长卷的底色。战后,起初人们将战败原因主要归咎于将领的怯战和指挥的笨拙,之后的认识则逐渐趋于冷静,一些较有远见的官员和学者开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战败原因进行剖析,逐渐将探察的视野聚焦于武器装备和海防建设上。

具有开拓精神的近代科学家,如丁拱辰、龚振麟、丁守存等人在战争期间即着手研究西方造炮之法,试图从制造原理上搞清楚清军火器与西洋火器的差距,由此产生了《演炮图说》《铸炮铁模图说》《西洋自来火铳制法》等著作。比较具有国际视野并在鸦片战争中亲自指挥过初期作战的林则徐,对于中西方火器的差距体会更深,他在战后总结道:“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1]在此判断的基础上,林则徐提出了制敌八字要言,即“器良、技熟、胆壮、心齐”,将提升武器装备水平摆在了突出位置。对于战争期间制定的“以守为战”的策略,即不与敌水战,而专于陆守,林则徐在战后也进行了深刻反省,认为“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2],因此提出,将建造船炮、发展海军视作卫固海疆久远之谋。作为林则徐思想继承者的魏源,对于海防的认识并未超越林则徐,他所提出的“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3],实际上与林则徐提出的“以守为战”并无本质差别。魏源最大的贡献,在于从观念和思想层面上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后来晚清开启军事改革,推进军事近代化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www.xing528.com)

尽管鸦片战争后的这些探索在理路上仍然是尝试性的,系统性和深度都不够,但方向是明确的,即中国要摆脱军事上的困局,武器装备和海防建设必须要有突破,而要突破,必须放下虚妄的自尊,沉下心来向西方学习。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有价值的思想火花在颟顸的政治环境和颓废的社会气氛下没能被导向深入,很快就在不断的消损中归于沉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