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前期军事家对中原传统兵学的借鉴及优化方案

清前期军事家对中原传统兵学的借鉴及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皇太极的兵学谋略等,部分是从努尔哈赤继承而来,但明显也有对中原兵学的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对火器的运用和对攻城战术的研究。他对中原文化一贯重视,也对中原兵学有所借鉴。[117]凡此种种,都体现出康熙对中原兵学和治术的学习与借鉴。当然,用兵之法中的一些常法,比如扬长避短、避强击弱等,应该是军事家们的共识。但从总体上来看,其用兵谋略,也有对中原兵学的借鉴。

清前期军事家对中原传统兵学的借鉴及优化方案

后金政权的缔造者努尔哈赤是一位天才型的军事家和战术大师。除了晚年在宁远之战袁崇焕阻击之外,他在一生戎马生涯中取得难以计数的胜利,表现出非常卓越的军事才能。当然,努尔哈赤的兵学思想并非无源之水,从他的兵学思想中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出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一丝影子。

就发起战争而言,努尔哈赤高举“义战”旗帜,发起统一战争,以顺应女真族发展需求,努力赢得民心。至于南下伐明战争的发起,他也是以“七大恨”作为发起理由,充分强调战争的正义性,以争取最广泛的同盟者。努尔哈赤指出,普天之下的杀伐和征战,都要追求合乎天道和天意:“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115]这其实也是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八旗制度的创建也展现了努尔哈赤的治军智慧和政治智慧。这种兵民合一制度,既发挥了女真人善于骑射的特长,也提升了生产力水平,但其中也有管仲“寓兵于农”及“什伍之法”的影响。就谋略思想和战术思想而言,孙子兵学中“避实击虚”“并敌一向”等战术原则,他也运用得烂熟,最典型的就是萨尔浒之战中的战法。努尔哈赤用兵注意积小胜为大胜,皇太极等人也继承了这一点,成为伐明战争的基本方略之一。重视情报,重视用间,也令明军吃尽苦头。王在晋指出:“开原未破而奸细先潜伏于城中,无亡矢遗镞之费,而成摧城陷阵之功。”[116]此语点出了努尔哈赤情报先行的用兵特点,与孙子重视用间谋略和情报术多有暗合之处。

至于皇太极的兵学谋略等,部分是从努尔哈赤继承而来,但明显也有对中原兵学的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对火器的运用和对攻城战术的研究。皇太极重视汉族士绅和降官降将,带头学习汉族文化,并模仿明制建设国家政权。他对中原文化一贯重视,也对中原兵学有所借鉴。前文曾提到,皇太极设法获得明军红夷炮并进行仿制,后金军由较为单一的骑兵兵种,一跃而成骑兵、炮兵与步兵多兵种合成的军队。至于骑兵与步兵、炮兵的合成战术,也学习、借鉴了明军。明军降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均被授予高官厚爵,他们的用兵谋略在征伐明军的过程中也曾发挥过作用。皇太极借鉴明军的战法,研究发展了攻城战术,具体表现有:第一,在巧妙围城的基础上,用断绝对方粮食补给等办法充分调动对手,诱使明军出城作战,继续发挥后金骑兵善于野战的特长;第二,大力发展火炮,发挥火炮在摧城拔寨过程中的作用,对明军的城墙和防御阵地造成杀伤,同时注意研制和改进云梯等对攻城能起到直接作用的传统器械和装备,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战斗力;第三,更加注意培植内应,充分发挥间谍的作用,以此减少伤亡,顺利夺取对方城池;第四,注意收买民心,禁止屠城,此举不仅可以收买民心,还能有效防止对方战斗力受到刺激而被激发。(www.xing528.com)

康熙用兵,也注意借用汉族休养生息政策,但更强调必要的征伐战争之后才有休养生息。在追求“师出有名”的同时,康熙也非常强调“天时”“地利”“人和”,这其实体现出他对孟子论兵的借鉴。例如在《论兵》一文中,康熙总结平定噶尔丹之乱的经验有三:“国家当隆盛之际”,是得天时;对川原险要等“了然指掌”,则是得地利;“师行雷动之顷……未尝轻劳民力”则是得人和。[117]凡此种种,都体现出康熙对中原兵学和治术的学习与借鉴。

当然,用兵之法中的一些常法,比如扬长避短、避强击弱等,应该是军事家们的共识。八旗军善于骑射和野战,而且快速灵活,除了遵循用兵的基本原则之外,还必然地会形成自己独到的战法。例如努尔哈赤根据后金军擅长野战、不擅攻城的特点,设计了一套“设伏诱敌”和“围城打援”的战法,从而成就自己战术大师的地位。但从总体上来看,其用兵谋略,也有对中原兵学的借鉴。这一点在皇太极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