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秉彝与刘霁岚:家世与家风

刘秉彝与刘霁岚:家世与家风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0年刘秉彝因病去世,终年73岁。刘霁岚学名刘云岫,是刘秉彝的独生子,生于1895年5月11日,殁于1977年4月2日,终年82岁。刘霁岚幼年时身体虚弱,降生时由于旧式接生难产,当时刘秉彝已28岁,对刘霁岚格外爱护。刘秉彝见他不肯攻读诗书,就把他留在家里一同研制中草成药,并聘请了一位中药药技师,教练制作各种膏药,打水药丸、蜜药丸,炮制各种中草药等,刘霁岚对此深感兴趣。

刘秉彝与刘霁岚:家世与家风

刘霁岚的祖父刘元善,是由河北省沧县孟村迁来天津的,回族人,以贩卖柴草为业。那时柴草是人民生活必需的燃料,销路较好。由于他勤劳肯干,逐渐有些积蓄,后来由走街串巷发展到开设柴厂,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刘元善在青少年时期经过了贫穷落后的年代,对城市贫民谋生的困难深有体会,所以他对劳苦大众是很有同情心的。有一天他在大街上遇到两人打了起来,得知是因为债务问题,借方因贫穷无力偿还,他出来劝说无效,本想拿替他还债,可是当时身边没带钱,为了息事宁人,不惜将自己身上穿的新棉袄脱下来替那人抵了债。又如他有时见到邻居穷苦人家,既赚不来钱又没有东西可典当,没有钱买粮吃不上饭,他便将自己家里刚做熟的饭菜送一些给他们吃。这种救济贫苦人民的行为在回族人们中名为拿“乜帖”,即施舍积德的意思。有时他见到邻居聚众赌钱,不务正业,有时赌输了吃不上饭,以致造成生活困难。他一面劝说今后不要再赌钱了,一面帮助他,送饭钱给他。有时一次劝说无效,就不厌其烦地劝解,直至使其受到感动、表示坚决悔改为止。在他的这种热情救济贫苦人的行为影响下,他的老伴也支持他的行动,经常多做些饭菜救济邻居困难户。据说刘元善的祖先都是单传,即一代只生一个儿子,惟恐断了后。那时封建道德以断子绝孙为不孝,所以他夫妇二人就认为多做些善事,多拿“乜帖”为子孙万代造福。作为一种信仰,他们就坚信不疑地做着救济贫苦人的好事。

在他们夫妇的感召和教育下,他们的独生子刘秉彝在幼年时即打下了为穷苦人着想,以慈善为怀、艰苦创业的思想基础。刘秉彝自幼聪明好学,在私塾里读了几年书后,十四岁时便被送到当时的回民糕点厂“致美斋”去学徒,不久又经人介绍到著名的香油坊“春德油铺”去学徒(今红桥区春德街即延用当时的春德油铺起的街名)。由于他求知好学,在这些店铺中学艺,满足不了他的欲望。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他发现了一本中医药书《雷公药性赋》,如获至宝,立志要学中医理论知识,目的是做一个医生,为贫苦人民医治疾病。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刘秉彝不辞辛劳,每日清晨到东浮桥(今金汤桥)河边读书自学,坚持不懈。那时他家住在河东于厂街,有一天一位老者来到他身边对他说:“我每天早晨经过这里都见到你在这里坚持自学医书,我很受感动,认为你年轻有为、大有希望,不瞒你说,我是个医生,而且是给皇宫大内看病的太医,我想收你为徒,培养你将来学好中医,以便继承我们的中医事业。”刘秉彝听后喜出望外,立即拜师为徒。老人自我介绍说:“我名叫马步青,也住在于厂街,原来是在皇宫内太医院任职,因年老退职了。”后来得知他退职的原因是这样的:原来太医院的医生很多,一旦皇帝有了病,令他们几个太医一同去诊断,方法是一个一个的单独去诊断而不是会诊,为了取得一致的诊断结果,他们互相之间订了一个密约,即以自己身上所穿的马褂上的五个钮扣为暗号,以第一个代表肺,第二个代表心,第三个代表脾胃,第四个代表肝,第五个代表肾。在诊病时,几位太医排好了队,顺序进内诊断,第一位太医如果诊断是脾胃病时,他转出来后便用手摸一摸自己马褂上的第三个钮扣,这就暗示脾胃病,依次类推,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出诊断结果,取得一致,最后在皇帝面前总结一下,就按消化不良开药方。马步青认为这种办法危险性太大,一旦被查觉或诊错,就犯了欺君之罪,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告老退职了。

马步青自收下刘秉彝为徒后,便认真给他讲述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并赠送给他很多医书,如《本草纲目》、《济阴纲目》、《徐灵胎三十二种》、《叶天士医案》、《医宗金鉴》、《神农本草经》、《本草备要》等。在开始临床实践中,多半偏重于给皇帝看病的那些诊断和处方。刘秉彝幸遇名师传授,更加上自己苦心攻读,收获很大,后来成为一位名医。他在中医界是偏重湿热派,他处方多以清热滋阴为主。他开始行医时年龄只有28岁。当时有个日本医生名叫长濑的,在东门里开设一个西药房,不仅卖药,还医治疮疡等外科疾病,医术高超,很受群众欢迎。为了学习外科医术,刘秉彝便设法和他接近,拜他为师。先后向他学习治疗各种有名的恶疮,如“褡背”、“腰翁”、“砍头疮”、“挎篮疽”等。当时患这些疮疽的病人,他都能给治愈,很受欢迎。他进一步自己研究用中草药配制各种药膏、药捻等,积累了许多临床经验,这也是他后来发明“濯毒洗血镜”等成药的原因。(www.xing528.com)

刘秉彝本着他父亲刘元善的家教,作为一个医生以治病救人为宗旨,不以钱财为重,所以他给人看病收诊费不一样,对那些富有的人多收费,对贫穷的人少收或免费,对特别穷苦的人还代付药费。他把多收的诊费和手术费存到隆顺榕药店(现在的建国道海河药店),立有存折,专为贫苦的亲友邻人买药之用,他的这种“索富济贫”的慈善行为,很受称赞。他自己也以此为乐,目的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根据他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发明创造了多种中草药,如“保赤一粒金”、“濯毒洗血镜”、“小儿金丹”、“坤中第一丸”、“济阴丸”、“宁坤膏”、“仙丹”、“宇宙安息香”等。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旧奥租界东天仙戏院(现在的建国道民主戏院)对过开设中西大药房,在自己家中用手工操作配制各种成药,营业日渐发达,后改名为中西制药公司。1937年迁移到旧意租界大马路(现建国道69号),扩大生产,改名为中西制药厂。1940年刘秉彝因病去世,终年73岁。

刘霁岚学名刘云岫,是刘秉彝的独生子,生于1895年5月11日,殁于1977年4月2日,终年82岁。刘霁岚幼年时身体虚弱,降生时由于旧式接生难产,当时刘秉彝已28岁,对刘霁岚格外爱护。由于刘家生活富裕,而且又是中医大夫,所以对刘霁岚的保养医护等方面条件较为优越,刘霁岚到10岁时身体已经强壮起来,刘秉彝送他到一位李老师所办的私塾去读书学习。刘霁岚天性活跃,喜动不喜静,在学习期间不但不认真读诗书,反而好玩耍骑自行车,练马戏等,所以不数年便辍学了。刘秉彝见他不肯攻读诗书,就把他留在家里一同研制中草成药,并聘请了一位中药药技师,教练制作各种膏药,打水药丸、蜜药丸,炮制各种中草药等,刘霁岚对此深感兴趣。他继承父业,无论在经营业务或制药各方面都有所改进和发展,在他父亲刘秉彝的指导下,奠定了他的经营工商业的思想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