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空间热环境时空变化的遥感技术应用

城市空间热环境时空变化的遥感技术应用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区的温度高达30℃以上;在2000年的东莞市热环境空间分布格局中,平均温度为26.5℃,最高地表温度为41.6℃,最低为12.9℃。热岛继续呈现带状分布,同时可以看出,沿着公路两旁更远的地方的温度也普遍较高。其他各区镇的热岛效应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降低。图5.2不同年份城市热场的空间分布格局图

城市空间热环境时空变化的遥感技术应用

基于地表真实温度反演方法,得到东莞市以上各个年份城市热场的空间分布格局图(图5.2)。东莞市1990年地表温度最高为35.1℃,最低为17.3℃,平均温度为23.8℃。1990年高温区的分布极其零散,而且所占比例相对较少。从1990年的热场分布特点可以看出,东莞市中心即莞城区以及南城区的北部的温度特别高,形成明显的“热岛”,各个镇区的行政中心以及少数的工业区形成许多零散的“热岛”,整个东莞市的热岛效应主要在中部,而东部与西部相对而言比较少;1997年东莞市的热环境最高地表温度为37.7℃,最低为19.9℃,平均温度为26.7℃。相对1990年有新的特点出现,即沿着东莞的主要公路,形成许多带状的”热岛”。且形成了一些新的热岛,如大朗、樟木头等。水库、河流以及山区的温度相对较低,只有20℃左右。城区的温度高达30℃以上;在2000年的东莞市热环境空间分布格局中,平均温度为26.5℃,最高地表温度为41.6℃,最低为12.9℃。热岛继续呈现带状分布,同时可以看出,沿着公路两旁更远的地方的温度也普遍较高。而在远离城镇的山区以及河流、水库等地,温度仍然保持相对较低的状态;2003年的热环境空间分布格局显示,平均温度为23.4℃,最高地表温度为33.4℃,最低为14℃。热效应非常显著,热岛条状分布特征已经不明显,而是沿着原来的条状向两旁更远的地方延伸;2005年平均温度为26.9℃,最高温度35.1℃,最低温度为17.9℃。较2003年,2005年的热岛效应的强度在沿着公路更远处有所加强,但是整体热岛效应与2003年相比,加强并不明显;2006年东莞市地表最低温度为17.90℃,最高温度为35.97℃,平均温度为27.04℃。高温范围比2005年有所增加,但东南部的清溪、凤岗以及塘厦的热岛效应明显有所好转,温度不如2005年高。其他各区镇的热岛效应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降低。

(www.xing528.com)

图5.2 不同年份城市热场的空间分布格局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