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破坏模式分析及防治措施

破坏模式分析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违反《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第5.2.1条关于破坏模式判定的规定。②判断边坡的破坏模式时应同时考虑受岩土体强度控制的破坏和受结构面控制的破坏,避免误判或漏判。问题21:在原状地层复杂的边坡上堆填较高的填方边坡,仅对新填土采用圆弧滑动法计算稳定性,而忽略了原状边坡可能沿新旧土层界面、基岩与覆盖层界面滑动破坏的模式,边坡稳定性计算模式考虑不足。

破坏模式分析及防治措施

问题19:对场地的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不充分,对边坡的可能破坏模式及相应破坏方向、破坏范围、影响范围等判断不全面,受结构面控制的破坏误判或漏判为受岩土体强度控制的破坏。

【原因分析】违反《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第5.2.1条关于破坏模式判定的规定。

【处理措施】①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前应在查明边坡工程地质及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对边坡可能的破坏模式及相应破坏方向、破坏范围及影响范围等稳定性状态作出定性判断。

②判断边坡的破坏模式时应同时考虑受岩土体强度控制的破坏和受结构面控制的破坏,避免误判或漏判。

受岩土体强度控制的破坏,指地质结构面不能构成破坏滑动面,边坡破坏主要受边坡应力场和岩土体强度的相对关系控制。例如,陡立岩质边坡因卸荷作用产生张拉裂缝导致岩体倾倒或者均质土体边坡、极软岩边坡、破碎或极破碎岩质边坡的破坏。

受结构面控制的破坏,一般是对完整、较完整的岩质边坡而言的,岩石的强度和地应力已经不是主要控制因素,岩体的不利外倾软弱结构面成为影响边坡稳定的控制性因素。当边坡存在外倾结构面时,其破坏特征往往就是沿外倾硬性结构面或软弱结构面发生单面或多面滑移。当边坡岩体被结构面切割时,破坏特征则是沿陡倾、临空的结构面塌滑或由内、外倾结构不利组合面切割出现块体倾倒破坏。

对岩质边坡,切坡时坡顶形成卸荷裂隙,当降雨进水后形成水压造成边坡失稳。重庆多个项目发生过事故,外倾角7°~8°缓倾外倾结构面都发生过失稳破坏。平面滑动面边坡计算简图如图23.1所示。

图23.1 平面滑动面边坡计算简图

问题20:深厚强风化岩层或破碎的岩质边坡视为岩质边坡设计仅计算岩土压力,未进行圆弧滑动稳定性验算,边坡存在失稳风险。(www.xing528.com)

【原因分析】违反《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第5.2.3条关于滑面形状判定的规定。

【处理措施】裂隙很发育的强风化岩层,破碎的岩质边坡及发育3组以上结构面且不存在优势外倾结构面组的边坡,这三类边坡可将岩体视作类均质的土体,其破坏特征通常为沿近似最不利圆弧滑动面发生滑移,需首先采用圆弧滑动面条分法进行稳定性验算,再考虑岩土压力。

问题21:在原状地层复杂的边坡上堆填较高的填方边坡,仅对新填土采用圆弧滑动法计算稳定性,而忽略了原状边坡可能沿新旧土层界面、基岩与覆盖层界面滑动破坏的模式,边坡稳定性计算模式考虑不足。

【原因分析】违反《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第5.2.7条关于多个滑动面稳定性计算的规定。

【处理措施】这种边坡的岩土体组成种类多,强度变化大,均匀性差,潜在滑面多,对各个可能的滑动面均应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圆弧滑动法适用于新填土为黏性土的情况,如果堆填新土前原状边坡坡面较陡,且表层植被未做处理,特别是当下伏土层透水性差时,新旧填土层界面遇水强度降低较多,易形成滑动面。基岩与上部覆盖层界面尤其容易出现软弱滑动面,应对这些可能存在的滑动面进行稳定性计算。

问题22:对于江、河边受水涨落影响较大的边坡工程,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参数未按饱和工况考虑,使得边坡稳定性评价存在较大隐患。

【原因分析】违反《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第4.3.5条关于不同工况应采用相应抗剪强度指标的规定。

【处理措施】边坡位于江、河岸边受水位涨落影响,岩土体会受水浸泡成为饱和状态,饱和状态下的抗剪强度参数较天然状态下要小,相应边坡稳定性系数会比天然状态要低,如果按天然工况考虑,得出的稳定性评价结果就会比可能出现的饱和工况偏不安全。此外,还应考虑静水压力及渗流产生的水位变化滞后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